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1《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
“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生命桥”着重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和大无谓的献身精神。
在两堂课的教学中,我充满激情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使得老师和学生们的那颗心被都被震醒了。课堂上我没有任何特别的讲解,没有特殊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桥”一课教学时,利用简笔画的'勾画,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这篇课文不仅给学生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生命教育,也给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生命的壮歌》这篇课文有两则故事:《蚁国英雄》、《生命桥》。虽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两幅壮烈的画面,但都蕴含了同样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团结协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共同为读者谱写了最悲壮的生命之歌。
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感动”,展开教学。
一、找感动
文中蚂蚁们抱团突围,外层蚂蚁被烧焦仍不松动分毫让人感动,老羚羊为了让小羚羊得以生存,做桥墩摔下悬崖让人感动。我让学生通过读读、圈圈画画的方式去文中寻找感动,并说说为什么感动,让学生边找边看图边感受外层蚂蚁和老羚羊的无私奉献、蚁群和羚羊群的团结拼搏。
二、读感动
在找感动的过程中,读是不能少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的读中品味字里行间带给我们的震撼。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被感动着,震撼着。
三、说感动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们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让我感到孩子们长大了。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2在苏教版第八册教材《生命的壮歌》有这样一个片断:“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学生在品悟这段话时都说,这轻烟说明蚁团外层温度很高,蚁团外层的蚂蚁已被烧焦了,蚂蚁们是多么富有献身精神啊!与我对教材的理解完全一致,很好。这时,有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这层轻烟是牺牲的蚂蚁的灵魂,它们即将升入天堂。”我心中一愣,我是个无神论者,相信大多数学生也是,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我又该作怎样的评价。首先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肯定了她的思维方式,但对她的观点未作任何评价。
课后,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中的教材观,并对师生如何与教材进行对话作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
首先,对教材的理解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传统教学,注重将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作为一种现实的结论传授给学生的做法,是教育上最大的错误之一。而这种思想还在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我的教学思想中。所以我才会对学生的这种理解惊讶与不解。阅读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是动态的、有个性特征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杜威就说过认识是做,而不是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应当按照自身的能力或要求去展开学习。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才能完成。“教”不过是一种助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同时也增进学习效率,它无非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由此看来,新的教材观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注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语言同创造不可分,一切创新思想都是在语言中实现出来的;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创造性,能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创造成果,发展语文创新能力。任何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语文教育要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识记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和形式,而且能批判地对待课文,把课文作为审视,研究对象,发现课文的正误优劣,与课文对话,甚至超越课文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见解,最终在对话中学会对话,不断完善和超越自己。
当然,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并不总是成功的,有时是学生的`视界与文本差异过大,对话交流就会产生困难;如果学生有某方面的知识结构的缺陷,沟通就难办;当学生处于思绪不集中、混乱或迟钝时,对话也会受影响。阅读是一种内心感悟,这种感悟也会出现偏执。当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觉时,教师作为一个知识构成较完整者,占有资料较丰富者,理解感受力较强者,他的责任便是指正、引导、激励。同时,教师也要避免在对话中落入“套板反应”。如果教师唯“教参”是用,不追求自己独到见解,不用自己的心灵去和教材文本对话,那么势必人云亦云,毫无创新。只有教师克服惰性,锐意创新,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坚强意志去影响学生,师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对话者,双方达到心灵的共振,学生才能在效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其次,教材不仅仅是个例子,它应是师生的生命运动的舞台。
也许是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吧,很多教师把教材仅仅当作一个例子,对它进行分析,抓住知识点给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但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对话理论认为:“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对学生来说,教材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等待着他们去认识的对象,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是单单*教师教出来的,理解生成于对话过程中。“在对话过程中,由于视界的融合,精神的际遇和理性的碰撞,双方都有输出,有吸收,有肯定,有否定,有再现,有创造,有理解也有存疑”,在对《生命的壮歌》的理解过程中,我只是想到外层温度 ……此处隐藏7637个字……山崖又离得较远,一只羚羊无论如何不能跳到对面崖上。(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悬崖)你看到这一幕你想到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到希望猎人放下枪,那是他们善良的设想;有的学生担心羚羊们就此全部被抓,那是设身处地地为羚羊们着想……不管是怎样的想法,孩子们无疑都投入其中了。
有了上面的铺垫,再请学生自读课文,读读,画画,写写批注,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同学们默读全文,接着在组内交流、竞读,教师同时用简笔画展示羚羊飞渡那悲壮场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整堂课没有过多的诠释文章的字词,没有过多的强调理解,让学生在语言中想象画面,在画面中感悟生命的强大意义,形成一种内心的共鸣。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不需要简述,只需要诱发。
最后,又将地震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
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际,他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章的丰富内涵,这时不妨留一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在学生沉思之后,让他们说说是否想呼唤些什么时,学生的回音是:
——让我们爱护动物,世界会更美好!
——保护珍惜动物,不要让他们灭绝!
——珍爱生命,保护自然!
……
讴歌生命的篇章,要用生命去撞击,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思想也就得到了升华。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14这一课的教学,我在组内三个班分别进行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尝试:带着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再细品深读;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学感悟。
在三次教学中,我有许多不同的收获:
1、用小标题进行概括。这是我们四年级第一词进行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小标题与文章题目的作用一样,它是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与提示。因此,练习写小标题可以提高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列小标题可以有两种方法:(1)摘录法,就是从课文的段落中去找词、词组或短语,做小标题。
具体步骤是,先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然后边读边看。看看哪个词或词组可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摘录出来。(2)浓缩法,就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把主要意思加工提炼成小标题。具体步骤是,先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再逐段阅读,概括出各段段意,然后边读边想,找出最简练的词,词组,最后把几段小标题进行比较平衡,使其结构相同,字数也尽可能相同。但在整个教学中,我并没有讲清楚这样两个方法,以至于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概括出的小标题往往就造成结构不统一,以至于在交流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2、对于生命的解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蚂蚁、羚羊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本身所体现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了充分的'解读和感悟,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动物们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但是却忽略了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蚁国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灾的人和静观蚂蚁抱团冲出火圈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壮举面前所表现出的心里变化,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
3、依托“美读”体悟情感。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谈到了这一点,但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于概括、品读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削弱了“美读”体悟的环节,使得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感还不是很清晰,因此感悟还是显得略微浅显和浮于表面。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15“生命的壮歌” 的中心词是“壮歌”,“壮”含有壮烈的意思,可见,课文唱响的是一首壮烈的生命之歌。在这一总标题下还有两个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故 事,即“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是形象的说法,提示我们蚂蚁家族可不是松散的组合,在特定时刻,人人都会为这个群体作出贡献。作者将“英雄”这 一光荣称号赋予蚂蚁,暗示它们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饱含赞颂之情。“生命桥”中的“桥”不是普通的桥梁,而是羚羊们用来维系生命的。用“桥”来比喻羚羊用 来维系生命的纽带,形象生动,读来有撼人心魄的感觉。
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
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 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那一个个 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
要体会出如上的文本意蕴,重要的一点是抓住关键语 句。首先要抓住描写动物面临危险时的表现。《蚁国英雄》中,蚂蚁面对肆虐的火舌没有束手待毙,竟然“迅速地扭成一团”,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生命桥》 中,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动物们虽然没有语言,但是,通过这些无 私无畏的动作更能使人感受到动物的伟大。其次要抓住一些场面描写语句体会。
《蚁国英雄》中,作者多次进行了场面描写,如“河面上升腾起一 层薄薄的烟雾”,无疑,此处作者将蚂蚁突出火舌的重围比作了一场战争,硝烟散后究竟谁是真正的英雄呢?显然,是蚂蚁们。在《“命桥》中,“山涧上空划出了 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一道道弧线交织起的是一道生命的彩虹。最后,还应抓住作者的“情语”来体会。两篇短文开始似乎都对这些动物有些不屑,但是 又牵挂着这样一些生灵,最后,当这些可爱的动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赞叹。要想体会作者对动物这种勇者无惧精神的赞美还得深入到能 够代表作者感情的语句。
本文的两个故事都十分感人,虽读过几遍,却仍然动容。如何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是在教学的重点。
《蚁国英雄》只有一段读起来有点难度。首先我引导学生分层: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层。学生自学进行交流,效果很好。弄清楚每一层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了解的故事内容之后才能感悟。第二步我问:那段文字最打动你?多读多思,哪些词语用得好?学生自学之后交流:“火神肆虐的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 焦臭气味。”中的“肆虐、焦臭”说明火势很大,蚂蚁死伤惨重;“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 围。”中的“区区弱者”说明蚂蚁是渺小的、弱小的。“竟、迅速、突围”表现出蚂蚁的自救本领和面对灾难的态度。……文中有很多这样令人动容的语句,学生能 抓住字眼理解和感受,再这个基础上我重点是引导他们读好语句。读出情感才能走进心灵。
《生命桥》的重点是“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 桥墩的生命桥。”这句话的理解。为什么把羚羊跳跃时所划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在教学中,我们一边读一边 想一边谈感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老羚羊的视死如归、勇于奉献的精神,也体会到整个羚羊群的默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