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历史人物烛之武的高中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历史人物烛之武的高中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历史人物烛之武的高中作文1秋风萧瑟,万簌俱静。月光下,独自一人仰望天空,即使您如流星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划而过,但您瞬间所绽放的光芒足以让世人怀念!
在秦晋围郑的紧张时刻,是您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负众望,挽救了处于危难之中的郑国。您是凤毛麟角,让多少人记住了您遗留青史的名字——烛之武!
当秦晋围郑。兵临城下之时。您,一个默默无闻的“弼马温”,被佚之狐推荐给郑伯,当郑伯来请求您的帮助之时,您的一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饱含了多少的牢骚与不甘!是啊,逝者如斯,可是人的一世是短暂的,人的青春就更为短暂而易逝,人的青春是何等的宝贵啊!可是您没有因为这个小事而怨天尤人,您识大体顾大局,危难之时毅然接受了这个特殊而艰巨的使命!只身一人,夜缒而出。
您,作为一个养马的小小官员,却对秦晋的历史了如指掌,对秦国国君的性格了解得如此透彻,句句打动穆公之心,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但佩服您那令人惊叹的综合分析能力,更是佩服您心中那股强烈的.爱国情怀!
可以试想,作为一个养马的小小官员的您,能审时度势,能对国家的大事了解得如此深透,能对国与国之间的利弊关系分析得如此令人折服,实在是了不起。我想,您这么一位老人家这些年来是如何熬过来的?是顶着炎日酷暑在冥思苦想?是忍受着那刺骨的寒风在焚膏继晷?不,我想您那么多年来付出的远远不至于这些。是比这更艰辛十倍?还是一百倍?我真不能想象!
曾经有那么一种说法,不要惊讶于昙花一现的绚丽与芬芳,因为它曾经为了这沁人心脾而默默付出了许多代价;不要惊叹于别人辉煌的一刻,因为他曾经为了那成功的一刻,不知走了多少泥路翻了多少大山!所以,我们也不必惊讶于烛之武取得胜利的那一刻,他曾为此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挫折!他令世人所怀念是应该的!
依旧独自一人仰望星空,那璨烂的星空中您是最明亮的一颗!即使火星西沉,时光不可逆转,但您划过长空时瞬间所绽放的光和热,会让世人铭记!让我永远怀念。
您的光,您的热,将成为我心中的烙印,我永远怀念您!
描写历史人物烛之武的高中作文2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需喻于心,这是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在他身上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怀才不遇般之无奈,秉承着一种有难必然担当的精神,这就是我心中的烛之武。
岁月给了他太多的落寞和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他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牢骚和怨气,但他却以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秦军。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感伤过,但他也并未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了浓郁的酒香。
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呢?我想他与秦伯谈判的时候一定胸有成竹,谈吐冷静,那是以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晚年得志,不得不说是烛之武把握住了人生最后的机遇。烛之武少年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因郑伯不懂得知人善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但机会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他毅然地把握了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奋力挥洒了一笔,实现了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上一颗星空璀璨的“明星”。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要有本领,之后才是把握机遇,创造成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几十年的时间里,烛之武从未受到重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平淡中养精蓄锐,在关键时抓住机遇。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和雄辩的口才使秦军退兵,为自己人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今社会,我们也应把握机遇,即使是再厉害的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隐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
描写历史人物烛之武的高中作文3公元前630年,晋国与秦国出兵围郑,郑国的形势岌岌可危。在这时,有人将他推出。使一个年过七旬,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走进了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也使一个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穿过数千年的风雨,拨开一层层迷雾,走到我的眼前。
他,就是烛之武。
烛之武,我想对你说,你是一位英雄。你明知孤身进入秦军大营有多么危险,也许就回不来了。可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你没有退却,而是用你那佝偻的身躯支撑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的命运。“夜缒而出”的你迈着缓慢却又无比坚定的步伐,走入秦营的大门。在这一刻,你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只剩下你对国家的责任。是这种责任,是这种热爱,给了你坚定的信念,给了你无畏的精神。个人的生死又怎能与国家的安危相提并论!
烛之武,我想对你说,你是一位智者,在与秦伯的交锋之中,你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设身处地陈说利害,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可是像你这样的'智者,三朝老臣,却始终得不到升迁,竟只是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我不由为你的怀才不遇,也为郑王的“其真不知马也”感到叹惜。命运对你并不公平,大半生饱受冷落。在你用弯曲的脊梁扛起生活的艰辛时,没有人知道你;当你用嘶哑的喉咙呼喊出“伯乐不常有”的愤懑时,没有人听见你。纵然你心中充满了报国的热情,可是颇受冷遇的你,又能为之奈何呢?但面对国家的危难,郑王的请求,你没有抱怨,只是谦逊地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可你还是毅然决定挺身而出,为国尽忠。好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养马官!
最终,你成功了!当时郑国的百姓、官吏、甚至君王都不会忘记你,而这千年之后的我,一个“看客”,为你的仁义、勇敢、忠诚、智谋和爱国喝彩!
描写历史人物烛之武的高中作文4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就在这样一个危急存亡的时刻,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拯救了郑国。勇入敌营,智说秦伯,最终使得秦晋退兵,郑国得救。他,就是烛之武!
“秦伯说,与郑人盟”的智慧
在烛之武一番劝说下,来势汹汹,兵临城下的秦军竟然高高兴兴的撤 ……此处隐藏2868个字……一个国家甘心损害本国利益为他国谋利。烛之武的理论可谓一针见血,扎得秦穆公拍手叫好。也许挑拨离间在现在看来,乃是小人所为,而为君子所不齿,但这样做的前提,如果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恐怕没有人会说“不”。这其实是一种谋略,一种智慧。
烛之武做到了,用最直接的游说,层层深入,每一句,每一点,都堪称精练。分析利弊时,不忘适时地开出郑国答应秦国的好处,破坏秦晋结好的同时,为本国赢得了生存空间。
在强者面前,犹能进退自如,烛之武的外交谋略便是如此。干脆利落,用谋略者占优势的口和脑,凭一己之力,扭转一个国家的命运,令人叫绝。
文中还有一位让我注意的人,就是晋文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让人怎么感觉都是美丽的套话。既然已无法在这场斗争中取利,那么,不如韬光养晦,等待下一次的机会。字字都让人感到晋文公身为王者的智慧。在实力雄厚时,奋起,将天下掌控;在明知不胜时,潇洒地转身,给自己,亦给国家,留一条后路。
说到底,“进退自如”四字,是我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所洞察到的一种外交谋略之美。使用得当,这种美便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
描写历史人物烛之武的高中作文9晋国和秦国相互联姻之后成了联盟国,他们联手起来攻打郑国,因为晋文公落难到郑国时,郑王曾把他拒之于门外,从此晋文公立誓等到自己将来发达时一定要找机会报复郑王。现在机会来,晋军与秦军分别驻扎在郑国周围,气势十分威武。
此时此刻大难当前郑国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了一团,朝堂上大臣们正绞尽脑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说服秦王撤兵。突然有一个大臣低声的说:“大王,老臣有个主意,我们现在处于危难之中,请烛之武去说服秦伯,秦伯一定会撤兵的`,那我们郑国也有救了。”“那,那还不快去请。”郑王叫道。
郑王很亲切的对烛之武说:“我们郑国要重用你,请你去说服秦国撤兵。”烛之武也知道郑王的用意,一再推辞并说:“我年轻时就不如别人,何况现在老了还能干什么?”“哎!”郑王叹了口气说道:“烛之武你这句话可说错了,寡人以前没有重用你是寡人的问题,可现在我们郑国要灭亡了,假如灭亡了对你也没有什么好处呀!……。”在郑王的再三劝说下,烛之武答应了。
到了深夜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信心十足地对秦王说:“今天我冒着生命危险来麻烦你,希望你能听一下我的建议,你秦国与晋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我们郑国必定灭亡,那么郑国灭亡了对你们秦国有什么好处呢?你为什么帮邻国增加土地、增强国力呢?来削弱自己的实力。如果你可以撤兵的话,我们可以给予你们很多优越的条件,以后你遇到困难时,我们郑国还可以帮你……”烛之武滔滔不绝地说着,秦王连连点头,觉得烛之武说的有道理并对自己国家十分有利,便与郑国签好条约,留下三名大将守卫郑国,秦国就撤军了。
驻扎在函陵的晋文公得知秦国撤军这消息气得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但是晋国失去了秦国这联盟国后,势力削弱无法与郑国交战,交战必败。晋文公只能无奈撤兵。
描写历史人物烛之武的高中作文10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许之。
这是《烛之武退秦师》中,在秦晋围郑之际,在郑国生死存亡之际,在佚之狐看出他这匹千里马的能力而向郑伯鼎力举荐时,在郑伯无奈央求之时,烛之武的言行,简单的两句话,却始终让我印象深刻。
在我正当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我已经老了,无能为力了。
一句话,婉言辞诀。
也许会有人说他太没有爱国情怀了,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要拒绝!可是,在那种随时有可能被进攻被夺命的情况下,他又怎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帮助郑伯帮助郑国解决这种生死危机呢?难道单凭狐的一面之词他就能相信自己出面定能退秦?要知道,他的这场任务就是一场豪赌,而赌注并非是他个人的性命,而是整个国家!他当时已经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不久就会魂归黄土,这样的'一个人,他难道还会怕死吗?尤其是为了国家而死,他更是会感到荣幸。他怕的,是劝秦不成,反惹秦大怒,失去最后和解的希望,招来灭国之灾,他怕的,是亡国!
他输不起,所以他也赌不起。其实,他拒绝,是因为心虚。
况且,若说他烛之武没有爱国之心,那可就是在唱战国时期的《窦娥冤》了,他的语意很清楚的表达了一个怀才不遇的贤士壮志难酬的满腹委屈。
他一身才能,年少时却始终未得郑伯重用,他不满;他重担当头,危难时竟要赌上国人性命,他不敢;这一句话,以自己年迈为借口,抒发着自己的爱国却无法报国的无奈,更是逃避着自己想赌而不敢赌的责任。
而郑伯的道歉,恐怕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吧。曾经那个高高在上总是对自己视而不见的君主,此刻,竟然亲自亲身,向自己道歉。郑伯的一句歉言,如同风过硝烟,打消了武所有的顾忌,武抛下所有毅然决然,“许之”!许、之,这是多么铿锵而沉重的两个字啊!
雄辩退秦师,上天给了他一个应有的结果。
每当我看到有人在期盼中穿梭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个屹立于历史长河中的老者,他的脊背也许早已弯曲,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挺拔,烛之武,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把自己的名字永远的留在了历史中,留在了每一位敬佩他的人心中!
描写历史人物烛之武的高中作文11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永远的烛之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