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银河补习班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最近我看了一部很火的电影,名字是《银河补习班》,由邓超和白宇主演。这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讲述一对父子之间的亲情和父亲教育儿子成长故事,我也从这部电影中学习到了很多。
电影的主人公马皓文是一个建筑师,他设计了所在城市的一座大桥。当年的亚运会,当他作为火炬手传递火炬的时候,桥突然塌了,因此马皓文被关进监狱。一晃七年过去了,他错失了对儿子马飞的爱和教育。出狱后他的儿子马飞也已经是初一学生了,虽然马飞上的是全市最好的中学,但是他成绩很差,还因为看武侠小说要被学校开除,马皓文和教导主任打赌说一年内能让马飞的.成绩达到年级前十,之后,马皓文开始使用他独特的教育方法影响马飞,给马飞很多鼓励,还带着马飞体验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经过不断的努力,经历了种种磨难,马飞成功了,马飞从小喜欢航空航天,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航天员并上太空执行任务。
这部电影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父亲一直重复对儿子说的几句很有哲理的话。第一是: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那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第二是:只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干成所有想干的事情。第三是: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的第二点是父爱如山。马皓文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爸爸,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并且一直鼓励自己的儿子: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马皓文教育和影响自己的儿子去思考,要有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自己。马飞想要一台586,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马皓文不仅把自己的手表卖了,还去卖了血,去干苦力。为了让儿子去看航展,马皓文也是费劲周折。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位父亲给了他的儿子最大的爱和独特的教育。
第三点感受就是马飞同学的曲折成长经历和他的成功。“学渣”也是可造之材,马飞头脑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在父亲的引导下,他找到了心中的梦想。最关键的是他学会了善于思考和独立思考、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永不认输。洪水灾难中,马飞被困,他非常害怕,但是在爸爸的鼓励下,他靠自己的力量做了一个木筏,最后自救。后来在执行航天任务时候,也是在靠着勇气和永不认输,靠着自己的智慧,冒着生命危险到太空舱外去修联络信号,最终安全返回地球。
这部电影叫银河补习班,银河就是我们的生活,生活如此之大,只要你敢于去发现,一切都有可能。银河补习班也就是生活补习班,在生活中你能发现许许多多在课本里都学不到的知识。我们要多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思考,这样你就可以上全世界最好补习班了。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2最近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被身边许多人提起,我理所当然地去了电影院,想要一饱眼福,虽然总体比不上像印度的讽刺类型电影那般,在拍摄手段、剧情都高水平,在讲述内容方面也还是有的一谈的。
整部电影围绕教育这一大主题讲述故事。关于教育,马皓文主张对孩子全方面的灌溉,而不是为了考试获取知识。与之相反,社会的教育只是让孩子学到考试的内容;两者背道而驰,也因此碰出火花,马飞作为两者的矛盾体,很幸运,最后成功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但这也的确只是电影,在现实生活中,结果会是这样吗?又或者作为马皓文素质教育的实验体,马飞最后可能只会是一个平民百姓。这一切的源头只是——中国的教育问题。
应试教育,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体制,一方面,它公平公正,即使出身低贱,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一方面,它“摧残”孩子,多少学生像马飞那样,不知道为了考试学到的知识是什么,是为了什么,甚至“草色遥看近却无”都不理解,又或者学习这些根本没什么用处。
马皓文告诉马飞,脑子要一直想,也是因此,马飞全靠自己制作出了简易的划艇,逃出了洪水;教育在慢慢改革,教育的人似乎意识到了孩子们应学的知识不应该只是死板的,但随着这样的思想改变,形式该如何变化日益突出,拿我个人深有感触的'小升初为例,近年来小升初考试题目日益趋向生活化,内容许多是仅靠学校或课外班的学习学不来的,这正是为了让孩子更加贴近生活,享受生活。可在压力重大的应试教育之下,谁会敢于放手让孩子那样切身体会生活呢?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报班”,所以我的孩子也要报班。这正是小升初考试的漏洞,没有孩子能够像他们所希望那样,依靠生活经验答出漂亮的成绩。
因为制度的不恰当,教育的实施者与实施的方法也总不是正确的。电影里的闫主任对马飞意见十足,就只是因为他成绩差。正如马皓文所说“你们只知道迅速驱赶学习不好的学生,而不是教育他们,这有悖师德。”闫主任对待马飞,永远是在辱骂他是笨蛋,而马皓文却从来不嫌弃他,永远在夸赞他。电影有一个镜头是我印象深刻:闫主任拿着马飞的飞机模型,将他拽出教室。与此同时教室里同学们在读《马说》这篇文章,朗朗书声里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正是在讽刺闫主任目光短浅。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3今天上午,我突然心血来潮,想去看一部电影。后来经过我的左思右想,还是决定看这几天特别火的一部电影《银河补习班》吧!那这里面写的银河补习班,到底是不是一个真的补习班呢?经过电影的内容,告诉了我们,这个不是真的补习班。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是父亲马皓文和儿子马飞的故事。马皓文是一名建筑设计师,他为上学的孩子们设计了一座桥,可出乎意料的是,那座桥不知怎么的,突然就塌了,马飞那时候还小,什么都不知道,且性奋的对爸爸说:“爸爸这个魔法太神奇了,再变一次好吗?”但是马皓文为了不让其他人受到牵连,就替所有人背了黑锅,他被判刑了七年,也错过了儿子马飞的童年时光。七年后,他出狱了,他决定去找自己的儿子马飞,同时,他的妻子也改嫁了。马飞的后爸对他也挺好的,花钱让马飞上最好的学校,可是,由于马飞的成绩太差了,学校里的主任阎主任就想扣除马飞的学籍,但是马皓文肯定不愿意了,就对主任说,如果马飞期末成绩进步到年级的前十名,那么就不许扣除马飞的学籍。事情总是那么巧,马飞的母亲和马飞的后爸,要去广州做生意,所以也就只能让马皓文照顾马飞。马皓文在工作时,可能有时候会有人欺负他,马飞就会站出来替父亲打抱不平,而马皓文却教育孩子,虽然爸爸搭的桥塌了,但是爸爸自己心中的那座桥,永远都不会塌。马皓文的教育方式与所有家长都不同,他说,要让马飞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儿。马皓文每天都带着马飞学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并且对马飞说,不用刻意要求自己写作业,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也是办不好的。就这样,他天天都带着儿子去大自然,并教育孩子,作文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只有真,才可以写出好的作文。而就在1998年的那一天,一场洪水把他们父子俩冲散了,马皓文拿着喇叭,对儿子说,看看你附近有什么,能不 ……此处隐藏8683个字……不管如何,它的片名深深地吸引了我。走出电影院,已近午夜,心情五味杂陈。脑海中回放着电影的幕幕情景,思考着要用怎样的角度评判刚刚经历的遇见。尽管某些情节在我看来过于痴人说梦,不近人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矫揉造作,但总体意义,仍然震撼了我的心灵。
“生活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如果连箭靶都找不到的话,那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这是电影中的人物语言,让我有深深的认同感。是啊,如果人没有梦想,那么每天三点一线,过着行尸走肉、苟延残喘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即使梦越遥不可及,但不追梦,碌碌无为,只会枉过此生。
电影中童年时期的马飞在父亲的引导下树立了飞行员的梦想,可父亲含冤入狱,老师无情责骂,同学冷嘲热讽,折断了马飞梦想的残破翅羽,他彻底成为了现实版的“孔乙己”。当他因看课外书被校长责令上台时,他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一般学生看课外书不至于上台,确实不符合实际)足以看出他对学校和老师的失望。
父亲马皓文出狱,正确引导马飞,马飞终于重拾梦想。是啊,年轻人的梦想可贵,如被摧毁,人生一定可悲。还好,马飞的经历曲折却又柳暗花明,给观影的我们是满满的正能量意义的昭示。
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不在乎你的成绩,你的排名,我只在乎你的脑子是不是一直在思考!”人没有思考就不能质疑,无质疑则无发现,无发现则无创造。一味地注重应试教育的“机械化生产”,不注重学生的.思kao疑问,单方面从成绩上评判一个人的优劣,那么那些胜出的“考试机器”的将来就一定会比分数败北者更好吗?
有一个情节是高考后漫天飞舞的试卷,教导主任与马飞的父亲的赌约仍然是以成绩来论教育的成败,这何尝不是当今教育的现状呢?学无止境,一个人要学的东西绝不仅仅是截止到高考的分数。
银河补习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我们的学生时代,不单在知识文化上的加强补习,更要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马飞的父亲马皓文成功地开办了最好的补习班,尽管在我们看来马飞缺失了童年应有的更多,但他在父亲的引导和影响下踏上了一条光辉的人生路。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是影片中的话外音,我静思着这句话,忽然开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有梦想,并不断地去追寻和探究,你就能展开远航的风帆,达到无限可能绚丽多彩的彼岸!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4电影讲述了在浩瀚太空,航天员马飞意外失联。生命最大的绝境中,他回忆起自己那个最了不起的爸爸。一对父子跨越漫长的时光,守护爱和亲情,故事充满了欢乐、温暖、泪水与奇观。
邓超饰演的马飞爸爸,因为替单位“背黑锅”,蹲了7年监狱,出狱后,太太离开了这个家,儿子马飞也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教育,成为了“问题儿童”“学渣”,所有同学都说他的父亲是个“大坏蛋”,连教导主任都看不起马飞,认为“煤球永远不会变成钻石”。
在电影里,邓超传达了不少自己的教育理念。比如有一处,马飞爸爸(邓超)带着马飞一起去野外的草坪,给孩子讲述对于写作文的经验。马飞爸爸认为,写作应该贴近生活与自然,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大自然。爸爸告诉马飞,写作是很自然的,是想起来什么就写什么,去写自己真实的感受。
即使考试在即,邓超饰演的马飞爸爸,也会坚持带儿子去想去的郊外,因为他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还有一个场景,爸爸问马飞:“你以后的梦想是什么?”马飞有点不屑地回答:“考清华北大咯,妈妈是这样说的。”邓超急了,“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即使教导主任给马飞的作文打零分,即使马飞的成绩永远垫底,邓超永远给儿子以信心:“只要你每天一直想,一直想,一直想,每天考试前,每天(进步)零点一厘米,我的天才儿子,可以吗?”“马飞没问题,我不许你们这么说他。”
正如一位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所说:“银河补习班是世界上最好的补习班,因为他是爸爸的补习班,是爱的补习班。无关成绩,无关比较。正如马飞爸爸所说:‘我希望你学到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想和面对生活的勇气。’正如马飞所说:‘我的爸爸就像发电机,他永远不知道疲倦。’马飞爸爸给当代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思想:‘不是你考不上清华北大,就要去摊煎饼;成为状元的孩子同样会被打倒。’这是一部中国教育的《我不是药神》。”
这两年,“衡水中学”式的教育模式经常登上热搜榜。这种教育模式相比电影的教育模式来说,投入少,收获大,但是代价则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层负担。这也让人反思,负重前行的中国教育,正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银河补习班》呼吁,在全社会焦虑的当下,我们能给电影中的那种“寓教于乐”、“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至少留出一丝空间。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15近日,观看了《银河补习班》弥补了暑假不能去电影院看的遗憾。通过这部影片,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银河补习班》是由邓超和白宇分别饰演的父亲马皓文与儿子马飞,通过主人公回忆的方式展开,该影片主要讲述了航天员马飞在太空中意外失联时,想起过去因设计的大桥崩塌含冤入狱而错过自己七年时光的父亲,在出狱后,看到即将被学校开除的成绩垫底的儿子深感痛心。父亲为了使儿子找回自信,树立信心,解放孩子的天性,带他去了很多地方,开拓课本之外的眼界,带他“逃学”去看航展,在遭遇洪水时鼓励儿子用自己的思考获得自救,在这样的“补习班”上,接受“放养式教育”的马飞的成绩进步迅速,最后实现航天梦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啊,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了解学习的不如喜欢学习的,喜欢学习的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冰心曾说:“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选择。”电影中的父亲正是带儿子“逃学”去看其喜欢的航展,一路上父亲尊重儿子的要求,放任儿子不上课,带领他感受自然,拓宽视野,教育他如何学习,令儿子在学习过程中也乐在其中。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父母对我们的希望而肆意的增加我们的压力,丝毫没有想过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喜欢什么,只是一味的让我们努力学习。在学校中,老师只是不断的'给我们输入知识,而从来没问过我们真正喜欢什么,从来没有教育我们如何更好的去学习,只要考试能考到高分就好,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吧。电影中父亲对儿子的“放养式教育”在外国是普遍存在的,这令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中的一位老师对一班被学校领导放弃的恶劣的孩子重新进行教育,他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帮助孩子们找到目标,放任孩子们做自己想做的事,令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这也是“放养式教育”啊。或许“放养式教育”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但是这种方式却是值得提倡的。
爱迪生曾说:“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教育要如电影中的父亲给儿子的影响一样,以“放养式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将教育刻于其心灵,遵循孩子的内心,让孩子以学习为乐趣,追寻其梦想。我们要学习影片中的教育,找寻属于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式,切勿扼杀孩子的天性,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梦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