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观后感

时间:2025-10-05 14:39:09
《长津湖》观后感(12篇)

《长津湖》观后感(12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很多人观看之后都有不一样的心情。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津湖》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津湖》观后感 篇1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如期而至,祖国母亲迎来了她的第72个生日,全国上下举国欢庆庆祝这个不平凡的日子。

马路两旁张灯结彩,各处摆放着鲜花,给这节日装点着欢乐,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当看到那一面面飘扬的五星红旗,不禁让我想起了妈妈带我去看的电影《长津湖》。

电影《长津湖》讲述了一个中国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做出重要贡献的感人的历史故事。当面对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军队时,我们的战士用血肉之躯战胜坚硬的飞机和坦克,我们的战士拥有的是钢铁般誓死保家卫国的意志。

我们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铭记历史,不忘先烈。吾辈生于盛世,亦当不负盛世!

在国庆期间,我看到了很多人去其他城市旅行,小朋友们在公园玩。我和爸爸妈妈感叹,中国真是个和平、美好的国家。爸爸妈妈为了让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带我去看了一场震撼的电影,名字叫做《长津湖》。

这部电影里的战役名字叫长津湖战役。这个战役是抗美援朝里的,它直接定下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基础。如此可见,它多么重要啊!在电影里面的战士们,在零下四十多度的环境里打仗,而且一天只能吃一个发黑发硬的土豆。在战斗时里面的.打斗场面和爆炸都很真实。

我们能出现在这世上且活的那么好,都是因为上一代军人用血肉换来的。我觉得这些军人很值得尊敬,他们为我们的自由、和平付出了生命,他们是英雄,永远的英雄!

国庆期间,我和妈妈共同观看了《长津湖》这部战争历史影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当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困苦。

惨烈的战斗让无数的无名英雄倒下了。志愿军们吃着冻得坚硬的土豆,穿着薄薄的棉衣,吃不饱,穿不暖,在条件那么恶劣的情况下,我们的战士也毫不畏惧。而我们的敌人——美国大兵,他们喝着咖啡,吃着牛肉罐头,咬着巧克力,穿着暖和的棉衣,用着先进的武器来对付我们,他们狂妄地计划着要铲除我们,万万没想到,我们的战士是那么的勇敢、强大、战无不胜。我们的战士凭借着惊人的执着精神以及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奋斗精神,让美国大兵斗志全无,最后,我们胜利了。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有充足的生活来源,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必须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不忘耻辱。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努力工作,为建设现代化的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长津湖》观后感 篇2

近日,电影《长津湖》在全国热映,电影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展现了人民军队的爱国情怀、对党和人民的无比忠诚,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百年间,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我们要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深刻理解党的理论、信仰和宗旨,从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三力”,永葆“三心”。

汲取信仰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忠诚之“心”

《长津湖》体现了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重点就是要以共产主义作为坚定信仰。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共产主义成为了激励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的指路明灯,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奋起革命的精神支柱。一路走来,无论身处何种阶段,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都是激励人们不断奋斗的美好信念。百年之间,伟大的建党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等,已经成为融入我们的信仰之魂。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对党忠心,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砥砺忠诚之“心”。

汲取真理力量,强化理论学习,激扬奋进之“心”

《长津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根本血脉,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前提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思想武装起来。在过去百年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基础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代代传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实践书写。我们要色血脉,把握好理论学习这个前提,坚持品读原著、细学原文、深悟原理,系统地掌握党的理论。通过深入思考、融会贯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真正提高自身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激扬奋进之“心”。

汲取初心力量,厚植为民情怀,永葆赤子之“心”

《长津湖》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传承抗美援朝精神的基础就是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依靠人民,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放在心上,用心用情做好人民的勤务员,做到厚植为民情怀,永葆赤子之“心”。

  《长津湖》观后感 篇3

最近,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了由吴京主演的电影《长津湖》,禁不住热泪盈眶,夜不能寐,我总觉得胸口被一种悲壮的情感压迫着,使我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谨以此文祭奠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们!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是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新中国刚成立一年,百废待兴,但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与安全,为了捍卫民族的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发展,先烈们背负着祖国的`殷殷希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也。影片不仅体现了对小家的爱,更有对大家的责任。坚持上前线的毛岸英,不顾反对毅然决定报国;早已退役的军人梅生,听到前线的情况,果断放弃和妻女相聚的幸福时光,骑自行车奔波归队;伍家三兄弟不顾年迈的父母,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正如影片中所说:“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让他们不打仗。”他们心中怀的是对小家的关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影片中展现的是战士的勇猛,是军人的荣耀,更是作为一名军人的英雄气节。面对自身人数数倍的敌人,志愿军第七连依旧大获全胜;即使只剩下一个人,也决不向后退缩,绑上炸弹,以一当百,与敌人同归于尽;大家都在奔走逃跑,唯有雷团长毅然前行将战机标识弹送至敌营,自己被火烧死;无数烈士在冰天雪地中一动不动,唯恐暴露踪迹,最后被活生生地冻死在冰雪之中,就连美国将领也说:“面对这样一群敌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胜利。”“古有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今有志愿军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 ……此处隐藏5919个字……一个土豆在热水中煮熟,把它放进了冰箱的下层冻了起来。冻好后又把它给了我,让我尝尝,我咬了一口,根本就咬不动,像石头一样硬邦邦的。我一脸疑问地问妈妈这是干什么,妈妈说:“你想想,志愿军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只吃这种土豆,却没人喊苦,还打了胜仗。你也要像他们一样长大后为祖国做贡献。”说完妈妈又给我们讲解了长津湖这个真实故事: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长津湖地区的一场战役。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

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听到这里,我想到了电影上那副画面,那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一个美军侦察兵发现一队中国军人,赶忙去查看却发现是一尊尊蓄势待发的冰人。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被冻上了一层霜,脸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其中有一位军人趴在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眼紧闭着,另一只眼死死地盯着枪口,似乎只要一个不注意,子弹马上就会飞出去。还有一位军人也趴在石头,手里拿着对讲机,一副随时奉命带军队冲出去的样子。美军队长看到了,郑重地给这群冰人敬了一个军礼,他说:“面对这样的敌人,我们是打不赢的。”这群冰人是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当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心都被揪了起来,零下几十度,那么冷的.天,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志呀?拥有这种钢铁意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怎能不胜利呢?和他们相比,我真是渺小的不能再渺小了。以后,无论怎样的困难,我都要克服。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时代中,我们应该感谢那些革命战士们,是他们奉献出了生命才换来了现在的和平,才让我们拥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可以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建设我们的祖国,不辜负革命前辈的期望。

  《长津湖》观后感 篇11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异国的土地上开启了抗美援朝的伟大篇章。

饿时一把面,渴时一口雪。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国志愿军物资紧缺,面对敌人的“绞杀”战术,后勤部门一筹莫展。为了改变落后的运送方式从而更好的服务前线士兵,战时后勤部一方面投入高炮部队 空军部队阻止敌方的空中封锁,另一方面将运输方式由传统的公路运输改为机动性更强的铁路运输。

起初敌方晚上轰炸完,我们还要整备几天才能完成线路复原,但随着一批特殊部队的加入,形式开始渐渐改变,他们就是铁道兵部队。

杨连第,志愿军一级英雄。1919年出生于天津仓北一个贫农家庭。1949年2月,杨连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任随军职工。1950年10月,杨连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编入铁道兵第1师第1团1连。11月25日,他随部队到达鸭绿江边,投入到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中。在朝鲜战场上,杨连第多次出色完成抢修铁路大桥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前线的战斗。1951年7月,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杨连第带领一个排12次搭设浮桥,并创造出“钢轨架浮桥”的方法,保证了正常施工,使几次中断的大桥顺利通车。1952年5月15日下午,身为副连长的杨连第带着战士们在清川江桥上检修时发现新修的第三孔钢梁移动了5厘米,立即派人抬来压机准备移正钢梁。正在指挥部队起重钢梁时,一枚定时炸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祖国人民的安宁,年仅33岁的杨连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没有人会想到,处于全方面劣势的中国军队会比美国人先穿上过冬的`棉衣,也没有人会想到,起初对阵地攻坚战毫无办法的中国军队竟也有了“喀秋莎”的炮火支援。五大战役,少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无畏,但也少不了这只后勤保障部队的流血牺牲,无数如杨连弟一样的铁道兵战士在朝鲜的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用铮铮铁骨捍卫物资运输的生命线,用至死不渝诠释“做好后勤工作就是一半功劳”。

一战扬威,稳定家园半世纪,百年雪耻,震慑对手数十年。时光荏苒,鸭绿江边风景秀丽,炮灰的痕迹隐藏在了不断流淌的江水里。我们不会忘记,71年前那群勇敢的中国人向强大敌人“亮剑”的勇气,也不能忘记,先辈们用流血牺牲换来的和平稳定。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铁道兵团”成了一个小小的符号停在了时间的橱窗里,和平年代的我们不需为了生存而有太多担忧,但作为新时代铁路职工的我们依旧会接过先辈的衣钵,把抗美援朝精神发扬光大,努力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时代口号,为建设中国的美好明天添砖加瓦。

  《长津湖》观后感 篇12

抗美援朝,是我国曾做出的一须重大决策,在这场艰苦的战斗中,许许多多志愿军战士为其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而《长津湖》这部电影则再次向人们讲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长津湖》让我看得心胸澎湃,震憾不已。讲述的是志愿军第九军团钢七连等各个战士与美军顽强战斗的故事,一位位抗美英雄在这部电影里都刻画得十分传神。名叫伍千里的一家三个兄弟全在钢七连为了祖国的江山社稷,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浴血奋战,他们还结识了不少战友,一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人民英雄:有文化底蕴却并不柔弱的指导员梅生,默默在背后为战友解决阻碍的狙击手平河,不畏生死,奋勇拼搏的余从戎,在战场下插浑打科,在战场上却一个个配合得天衣无缝,形如一人,满身血肉模糊也要与敌人拼死搏,令人心生敬畏。

长津湖战役是在一九五零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展开的,时遇朝鲜50年来最冷的天气,当时气温零下40度。美军喝咖啡,吃烤鸡,穿皮大衣,我们的战士只有单衣和每人一天一个冻的能硌掉牙的土豆。某一个连的战士被活活冻死在阵地上,死去的`士兵都手握钢枪,保持着进攻的姿势,被后人称为“冰雕连”。

让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老兵雷公的英雄壮举,我们不如美国科技发达,这就失去了制空权,任凭美国的侦察机在我们头上盘旋,眼睁睁地看着战斗机我国领土上肆意妄为却无能为力,美国可以把铁轨炸毁,把运送后勤的车炸飞,但无论多么先进的武器,都击不跨战士们的斗志,打不倒我们团结一致的心。在与北极熊团这个美军王牌斗争时,我军比不上他们精良的装备,比不上他们的丰衣足食,是靠那颗滚烫的爱国赤心奋勇杀敌,取得一些优势的,但无论多么健壮的身躯都是由血肉垒出的,正当我军与美军殊死拼搏时,美军投下了一枚标识弹,火红的烟雾立马快速地蹿到天上与空中的美军报信,顿时,颗颗冰凉的炸弹被投掷了下来,战士们有的被炸得肉血模糊,有的则永远倒在了战场上。雷公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战士,粗犷的外表下却是一颗细腻的心,他爱唱乡调,在看见标识弹的时候,雷公毫不犹豫地跌跌撞撞奔向了它,抱起它开着车远离了阵地,对死亡气息那么敏感的他,毅然决然地走向了死亡,当雷公奄奄一息时,开口唱到“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更是让人潜然泪下,又不由得肃然起敬。

只有科技发展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勿忘历史,振兴中华!

《《长津湖》观后感(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