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教案【必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术教案 篇1教学目标:
尝试用一圈一圈扩大涂染的方式简单表现出苹果的外形特征,感受涂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表现苹果长大的情景、体验涂鸦的乐趣。
教学难点:
能沿着固定的点一圈一圈的涂染扩大画画。
教学准备:
1、果园背景图一张
2、红色、绿色、黄色炫彩棒若干
3、苹果树轮廓若干
4、多媒体课件
5、音乐《我是一个大苹果》
教学过程:
一、激趣欣赏。
1、播放PPT,引导幼儿观察苹果外形特征及颜色。
2、播放PPT,感知苹果长大的过程。
提问:苹果是怎么长大的?
小结:苹果是慢慢长大的,先是长出小小的果子,然后慢慢一圈一圈变成大大的`苹果。
二、示范讲解。
1、出示苹果树轮廓
2、出示绘画材料
重点讲解:
苹果从一颗小小的果实一圈一圈向外转圈慢慢变大
苹果宝宝长的又大又圆,没有小洞洞
加上柄柄牢牢地长在树妈妈的身上
引导幼儿尝试换色画苹果
3、个别幼儿演示
三、幼儿操作。
重点指导:
1、引导幼儿先画一颗小果实,一圈一圈向外扩大画。
2、指导幼儿将苹果画圆,没有洞洞。
3、引导幼儿给苹果加上柄柄。
4、鼓励幼儿换色画不同颜色的苹果。
5、鼓励幼儿将画面画满。
四、作品欣赏。
1、将作品贴到果园里,互相欣赏。
2、说说谁画的苹果又大又圆。
3、 在音乐声中跳舞结束本次活动。
美术教案 篇2一、教材分析
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的变化,门的样式逐渐丰富,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的理性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本课分别选取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门”为美术学习内容,从“门”的古汉字、“门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等角度,引导学生加深对门的文化内涵的认识。书上登载了古代皇宫的门、现代家庭居室的门、西北窑洞的门、江南农家的门、云南大理白族的门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门的照片,提供了学生比较建筑样式,了解审美观念的线索,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建筑的兴趣,加深对建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并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探索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门有各种各样的。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旧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是风俗与传统的标志。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门在装饰美化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在考验或抚慰我们的心灵。门是人的一生中经过最多的地方,开门和关门是我们生命之中最平常、最普通的一部分,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认识和感受门的文化含义是贯穿本文的中心主线,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性特点,突破美术教学的界限,将主题放到广阔的文学、历史、音乐、民俗等环境中去,增强学生的综合感受力。
教学思路
本课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门的启示”为题进行综合欣赏,引导学生挖掘门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启发学生对门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特别的关注,进一步的上升到对人的发展的理性思索。第二课时以“我心中的门”为题进行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有一定主题和文化蕴意的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抒发内心强烈的审美感受。
二、 参考教案
课题:门
课时:两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对古代皇宫的门、现代家庭居室的门、西北窑洞的门、江南农家的门、云南大理白族的门、不同地区的门的风格特点的赏析和比较,激发学生学习建筑的兴趣,加深对建筑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欣赏和理解,引导学生设计一个有一定主题和文化蕴意的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能力,抒发内心强烈的审美感受。
2、人文情感目标: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探索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并通过对文学、历史、音乐、民俗、绘画、建筑中门的形象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综合审美感受力。
二、教学重点
1、 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2、 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3、 设计一个有趣的门
三、教学难点
以门的文化含义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探索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第一节 门的启示
教学重点: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门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
教学准备: 关于“门”的文章、门的图片若干、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教师准备教学材料,学生预习。
二、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散文《门》引入新课。
三、 新课教学
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书法中各种书体的“门”字的写法和风格特点。
2、 门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3、 课堂活动:
欣赏课本第30、31页的范图和教师的补充图片,分组讨论,从门的技术性(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和艺术性(文化内涵)两个方面相互交流对门的了解和感受。并完成下列问题:
⑴ 皇宫贵族的豪华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附答题参考要点:制作工艺复杂,选材讲究。威严华贵,是权力、地位、富贵的象,反映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⑵ 普通农家民居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附答题参考要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用、美观、朴素,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传统韵味。)
⑶ 园林景致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附答题参考要点:造型别致、选材讲究,因景色的需要设计门的样式和选择门的材料。能增添景色的层次,营造一种错落有致,欲露还羞的情趣,使人在进入时不断感受新的画面。)
⑷ 现代家庭居室门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附答题参考要点:造型别致、选材广泛讲究、制作工艺先进、中西合璧、自然简洁,极富现代气息。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和新的审美观念、是多元文化在家居装饰中的突现点。)
……此处隐藏3838个字……》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生答:略
师小结:形是构成 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
无规则—
三. 拓展阶段:
1. 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 示范)
四. 学生作业:
1. 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幅画。
2. 学生练习,
3. 教师巡回辅导。
五. 作品展示:
1. 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 学生代表向全班同
3. 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 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教学反思: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能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用各种形状。
本课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去思考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第二课 形体的组合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形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掌握形体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来组成艺术作品。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教学重点:
认识形体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形体进行雕塑创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阶段:
1. 欣赏几何石膏形体
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生答:是立体的
2.导入课题:《形体的组合》
二. 发展阶段:
1.形体的特点:是指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它可分为“自然形体”“几何形体”。
2、《形体的组合》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建筑、雕塑形体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生答:略
师小结:形体是建筑、雕塑基本结构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体(人工创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等)
自由形体(自然界存在的)
三. 拓展阶段:
1. 怎样运用各种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
3.制作步骤(教师 示范)
四. 学生作业:
1. 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件立体作品。
2. 学生练习,
3. 教师巡回辅导。
五. 作品展示:
1. 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 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 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了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
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还应拓展思考:用立体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
美术教案 篇8教学重点:
1、学会唱《童年的小竹笛》这首歌曲;
2、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让学生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绘画、表演、制作等)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唤起学生对儿时的回忆,进行创作,以反映儿时的稚爱、童真。
教学目标: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童谣歌曲的学习,为学生能够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提高对语言节奏的感受能力,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和情感,积累合作、交流、反思、创作、分享等方面的体验。
教学准备:
1、歌曲《童年的小竹笛》、的光盘或录音带。
2、不同风格、内容的`童谣及录像、录音、光盘等资料。
3、绘画、折纸材料及节奏乐器等。
欣赏引导
在这个单元主题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弯弯的月亮是娃娃的小床,天上的星星是娃娃的被子,天边的月儿奏出美妙的乐曲,静静的水面仿佛在听你诉说。妈妈的催眠曲陪伴着娃娃进入了梦乡……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生共同说一说各自耳熟能详的童谣,边说边表演,并说说个人的理解等,引导学生的兴趣。
2、例如,《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猫来了,咕噜咕噜滚下来。
3、《笑一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两只黄狗会抬轿。
4、《不倒翁》: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大把,样子象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把你一推你歪。要你躺下去,你又站起来。
5、《鞋子和茄子》:一个孩子,拿双鞋子,看见茄子,放下鞋子,去拾茄子,忘了鞋子。
6、《手指歌》:伸开手,数指头,大牛不吃草,二牛不吃料,三牛不拉车,四牛不上套,剩下五牛要不要?要!
二、学唱歌曲:《童年的小竹笛》。
1、引导学生反复听、轻声哼唱、拍手唱、配合律动唱。
2、充分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等,待音律、歌词、节奏
3、准确后可加进行打击乐集体演唱,并录音来反思。
三、进行绘画、制作
1、听赏歌曲《小牧童》、《童年的小摇车》和电子琴曲《童谣》,欣赏国画《牧童》,观看美术片《牧童》,引导学生听赏,观察歌与画中的情景寓意及表达的情绪等。
2、启发学生给唐诗《咏鹅》或童谣《九九歌》配画,如引导学生描述情景,分析鹅和黄牛的线条、形状、神态等进行绘画和简单描述。
3、补充:让学生欣赏一幅跳皮筋的活动场面的绘画,请学生看图编童谣或给童谣配画。使学生体会运用不同艺术形式创作、游戏及生活的快乐。
四、学生练习、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1、让学生选择一首童谣进行配画(古诗亦可)。
2、对儿时场面的回忆、重塑,进行绘画创作。
3、用手工制作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创作。
4、用舞蹈、歌曲、童谣表现儿时的快乐、纯真。
五、教学:
1、在歌唱、绘画、表演、创作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
2、将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的童谣,绘画作品等存入挡案夹。
六、教学思路拓展:
1、欣赏表现童谣的舞蹈、结合律动展开教学。
2、通过自制乐器,更加了解乐器的性能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