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大班科学教案8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6696.jpg)
[合集]大班科学教案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通过观赏、讨论,能对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蜡染感兴趣。
2、尝试利用蜡笔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感受并探索蜡染工艺的制作过程。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颜料、毛笔、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七宝老街的蜡染花布(视频),感受蜡染工艺品的独特美。
师:老师去了哪里呀?看到些什么呢?做了什么?
小结:对呀,我就是去了七宝老街的手工艺坊,我还买了一块花布呢,你们知道这种花布叫什么名字吗?
二、了解蜡染花布的制作工艺
1、幼儿自由说说蜡染花布的制作方法。
师:这么漂亮的蜡染花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幼儿讨论)
小结:有的说……有的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手工坊的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制作的,使用了哪些工具,和你们说的.是不是一样的?
2、观看蜡染的制作。
师:你们看到阿姨们是如何进行蜡染工艺制作的?用了哪些工具?
小结:原来一块蜡染花布需要经过画蜡、染色、晾干这些步骤才能完成,真是不容易啊!
三、幼儿操作
1、用语言激发幼儿尝试蜡染工艺的兴趣。
师:我们中国的蜡染工艺真是神奇,周老师也尝试了一下,我们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播放PPT老师制作的图片)
2、分组操作,指导。
3、分享作品。(幼儿完成后让其挂到绳子上,再坐到前面一起欣赏。)
四、欣赏影片“中国蜡染画”,激发幼儿对中国蜡染的喜爱之情。
师:我们的蜡染作品都完成了,用这样神奇的蜡染工艺制作出来的花布漂亮吗?蜡染工艺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只有我们中国才有哦!而且我们中国人很聪明,不仅会做蓝白相间的蜡染花布,还会做彩色的蜡染花布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大班科学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自身从哪儿来,是如何长大的。
2、激发幼儿探索自身奥妙的好奇心。
3、教育幼儿尊敬、热爱长辈的情感。
活动准备:
子宫和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视频仪、录音机、磁带、碟子,幼儿每人一张作业卡,铅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想一想
观察图片,教师提问:"你们想一想,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小婴幼儿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
幼儿议论并按自身的'意愿回答。
二、观察视频仪,了解婴幼儿在母腹中的生活情况:--看一看
1、每个妈妈的肚子里都有一间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叫"子宫",婴幼儿出生以前就住在这间"子宫"房子里。
2、出示胎儿在母腹中的解剖图(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摆放)。
3、小婴幼儿一天天的长大,他没有牙齿,会吃东西吗?不会吃东西怎么长大呢?(组织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婴幼儿在妈妈的肚子里还不会吃东西,可婴幼儿的肚子上有一根长长的带子,叫'脐带',妈妈把营养送给脐带,脐带再把营养送给婴幼儿。婴幼儿越长越大,'子宫'房子快装不下婴幼儿了,这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幼儿议论)"每个妈妈的'子宫'房子都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和走廊,婴幼儿把妈妈的肚子撑得很疼的时候,就走到医院,在医生的协助下婴幼儿就沿着走廊出来了。"
三、看碟子,观察婴幼儿在妈妈体内长大的实况过程:--议一议
讨论:"婴幼儿出生以后不会说话不会吃饭,大人要为婴幼儿做哪些事情呢?我们应怎样做来感谢他们呢?"
教师小结。
四、幼儿做练习,巩固加深印象:--做一做
教师分发作业卡,幼儿标出顺序号,以标明婴幼儿在妈妈体内的生长变化。
五、听音乐扮演婴幼儿的生长、出生过程:--跳一跳
最后师生共跳《猜拳舞曲》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真实存在的,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无色、无味、可以流动的特性。
3、体验空气在塑料袋里被挤压爆炸“嘭”一声的乐趣,了解空气污染方面的知识。
【活动准备】: 塑料袋、凳子、垃圾桶、扇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直接出示塑料袋,绕着所有幼儿从幼儿前面走过套一袋空气。(直接导入,不让导入过程显得繁杂、冗长)
二、空气是怎么样的?
1、 询问老师袋子里装的是什么?(空气)
2、请幼儿观察老师手中的空气有何特性?(无色)
3、请幼儿上前问一下袋子里装的空气有什么味道?(无味)
三、空气会流动
1、撕破充满空气的塑料袋并挤压,问幼儿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请几个幼儿上前用身体来感受袋口空气的流动。并向其他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
2、之前我们用我们自身来感受,还可以借助什么来帮助我们知道空气流动起来就是风吗?(引导:例如扇子)适当延伸至如果空气流通速度和量变大会变成风。
四、在哪里能找到空气
1、老师之前在自己的面前装了一袋子的空气,还有哪些地方我们没找?那里也有空气吗?
2、分发塑料袋,把幼儿分组,分别安排到教室的不同地方装一袋空气,回到座位上。
3、请每组的小朋友说自己是在哪里装的空气。
4、教师展示往塑料袋里吹气。原来我们身体里也有空气的呀!空气真是无处不在。
5、请小朋友往袋子里吹气,捏紧塑料袋,然后一起“放鞭炮”。然后将破损的'垃圾袋放到面前的垃圾桶内。
五、空气污染
1、请小朋友们用右手捏住自己的鼻子,左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并维持一段时间,之后询问幼儿的感受,引导其了解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2、你们知道有哪个东西会污染我们身边的空气吗?(汽车尾气、爸爸抽烟的烟雾等)
3、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减少空气污染呢?(植树造林、少抽烟、少开私家车等。)
大班科学教案 篇4设计思路: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涉及物理和生物方面的内容比较多,而关于化学实验的内容非常的少,其实化学活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少的内容是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醋和苏打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让孩子非常感兴趣,这一点给了我启发,我尝试在矿泉水瓶盖上打洞,插进吸 ……此处隐藏2518个字……境的经济互动中得到发展。
综上,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结合我园开心种植园特色课程,我设计了本次系列活动《收获红薯》,让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利用各种工具、材料,自主学习、探索,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收获红薯的方法。
2、能大胆动手、动脑,尝试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3、体验集体劳作的快乐、感受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大胆动手动脑,积极探索挖红薯的方法。
【活动准备】
小铲子20把、小锄头10把、筷子10双、石头10块、剪刀20把、大篮子5个(分别贴上红薯藤、红薯标记),红旗一面、红绿两色贴纸,活动匹配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大胆猜测(红薯宝宝在哪儿呢?)
师:孩子们,这片种植地种的什么?
幼儿:红薯
师:这些长长的东西是什么呀?
幼儿:红薯藤
师:那红薯宝宝在哪儿?怎么看不见呢?(教师故作惊讶状,引发幼儿大胆猜测)
幼儿:红薯宝宝在土里面
幼儿:红薯宝宝应该被小鸟吃掉了,或者被别人拿走了。
幼儿:红薯宝宝应该在红薯藤的下面。
师:红薯宝宝呀和别的植物宝宝不一样,他是个害羞的孩子,他呀,藏在泥土底下呢?你们能找到他藏的位置吗?猜一猜,然后想办法把它们请出来吧!
(教师思考:孩子充满无尽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对红薯藤的认识,我并没有告诉他们红薯在红薯藤下面,而是让孩子们大胆猜测红薯藏身的位置,目的是为了调动孩子们自主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为后面收获红薯的活动做铺垫。)
二、实际操作(探索红薯藏身的正确位置,挖出红薯。)
教师提前布置场地,为幼儿准备类型丰富,数量适宜的种植工具。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种植工具尝试挖红薯。
师:孩子们,你们看,种植园里有很多的工具,你们自己选择合适的工具,把红薯宝宝请出来吧!
师:你要选择什么工具?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工具?
幼儿:我选择小铲子,因为可以帮我挖土。
幼儿:我用的小剪刀,我要剪掉多余的红薯藤。
幼儿:我用的筷子,他可以插很深,帮助我找到红薯宝宝。
师:你在寻找红薯宝宝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
幼儿:开始我用的筷子,很快就断了,于是我换成了小铲子。
幼儿:开始我挖了很久,找不到红薯宝宝,后来我沿着红薯藤挖,就找到了
幼儿:红薯太大了,我一个人挖不出来,我请了好朋友一起挖,就挖出来了。
幼儿:挖红薯把我的衣服弄得很脏,但是没关系,可以回家洗干净。
师:你在哪里找到红薯宝宝的?
幼儿:红薯藤下面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要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进行学习”,因此,我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我观察幼儿的情况,适时予以指导,引导他们获得经验。最开始,孩子没有找准红薯的位置,挖红薯全凭自己的感觉,想在哪儿挖就在哪儿挖,结果挖了很久都没有挖到。这时,我适时介入,让他们尝试在有红薯藤的地方挖。还有的幼儿工具没有选择好,导致挖红薯失败,我鼓励、引导他们不要气馁,另外选择合适的工具。孩子们在不断的动手动脑的自主探索中,挖到了红薯,掌握了收获红薯的方法,体验了劳作的快乐。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同伴间还出现了合作,幼儿的社会性方面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观察记录
幼儿:老师,我挖到了一个红薯
老师:真的吗?太能干了,你用的什么工具?你在哪个位置挖到红薯宝宝的?你的红薯是什么样子的?你是一个人挖的,还是和别个合作挖的?赶快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的红薯两头尖尖的,上面有斑点呢!真有趣!
老师:观察得真你仔细,那你要用什么方法来记录长斑点的红薯宝宝呢?
幼儿:我先画了一个椭圆形的红薯宝宝,再在上面加了一些黑点点。
幼儿:老师,我在红薯藤下面找了一个红薯
老师:那你要怎么记录红薯藤的位置呢?
幼儿:我画了一条长长的红薯藤,下面画一个红薯代表红薯宝宝藏在红薯藤下面。
(孩子们对自己挖出来的红薯激动万分,由于是自己亲身参与,孩子们想了很多方法,很认真的做记录。)
四、交流验证(得出挖红薯的正确方法)
老师:你是怎样收获到红薯的?挖红薯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么克服的?
幼儿:我先找到红薯藤,再挖红薯。
老师:你为什么要找红薯藤呢?
幼儿:一开始,我到处挖,没有挖到,看到其他小朋友在红薯藤下面挖到了,于是我也找到了一根红薯藤,试了试,就挖到了。
师幼共同总结:原来呀,红薯宝宝藏在红薯藤下面。要先找到红薯藤,再顺着红薯藤往下挖,才能找到红薯宝宝。红薯宝宝藏得很隐秘,我们要克服困难,一起合作,坚持往下挖,才能找到红薯宝宝。
五、得出结论(回顾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
老师:今天收获红薯,你们快乐吗?为什么快乐?
幼儿:我很快乐,我知道了怎么挖红薯。
幼儿:我觉得很快乐,因为挖红薯很有意义。
幼儿:我觉得很快乐,因为和别人合作挖红薯很开心。
幼儿:我很快乐,因为今天的活动让我坚持做完了一件事情。
老师:为什么今年的红薯这么小?
幼儿:营养不够。
老师:那我们明年中红薯的时候需要怎么做呢?
幼儿:更加细心的照顾红薯宝宝,给它多喝水、多施肥、帮它出去多余的杂菜,让它多晒太阳。
(激发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坚持长期照顾植物宝宝的意识,学会护理植物的方法。)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活动主题展板:收获红薯
【活动反思】
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整个活动,教师围绕活动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问,注重提问是否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如:红薯在哪儿?你是怎样找到的?哪些小朋友挖到了红薯,你是怎样挖到红薯的?哪些下朋友没挖到红薯,为什么呢?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通过开放性的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索,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习得经验,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幼儿主动探索、获得相关经验,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支持。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如:给幼儿提供各种挖红薯的工具,让幼儿自主选择使用工具,为幼儿的主动探索提供物质保障。。
交流、总结,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追踪幼儿成功的事件、让幼儿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在交流、总结中,让幼儿掌握相关经验的同时,满足了幼儿追求成功的心理特征,帮助幼儿树立自尊自信,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