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在装水活动中,感知水的特征。
2、通过操作,知道物体的沉浮现象。
3、乐意参加玩水活动,积极进行探索。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⒈给瓶子装水:塑料瓶若干,几种装水的工具如:漏勺、勺子、碗、漏斗
⒉物体沉浮:盆子里装好水,各种物品如:塑料瓶、积木、泡沫、石头、硬币、积塑、各种水果等
指导要点:
⒈建议将该区游戏放在接近盥洗室的地方,方便孩子倒取水。
⒉准备几盆水,让孩子用提供的装水工具试一试给塑料瓶装水,看看怎样可以把瓶子装满水。
⒊提供不同的材料,如:塑料瓶、积木、泡沫、石头、硬币、积塑、各种水果等,幼儿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积累初步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介绍区域中提供的各种材料
二、提出探索的要求
⒈分成两组进行探索。(装水、沉浮)孩子们自主选择,探索操作完可自由交换。
⒉装水要求:把瓶子装满水。
⒊沉浮要求:看看这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怎样?
三、观察指导孩子的操作探索 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一步提出要求。
⒈装水活动:直接用瓶子装水可以吗?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把瓶子装满水吗?怎样可以很快装满水?
⒉沉浮活动:先猜一猜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分一下类)然后实践一下,再分类。
四、交流操作探索的发现
讨论:你有什么发现?你用什么方法装水的?哪些东西从沉下去?哪些东西浮在上面?
活动反思:
⒈孩子们对操作本身很感兴趣,能够专注地进行探索,对每一种材料都有兴趣,过程中也能动脑筋想各种办法,老师观察指导时的提示语能够促使孩子有目的地操作和探索。
⒉用几种工具搭配装水,小班孩子还不太能主动发现,他们往往都选择单一的一种工具进行,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示。
⒊沉浮活动中,由于提供的材料较多,又没有记录,所以孩子们对自己的操作发现很容易就忘记,建议可以设计一张简单的记录表,尝试用贴图片的方式进行记录。
科学教案 篇2目标
1.感知柔软、坚硬、光滑、粗糙的感觉。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
准备
1.一个纸盒,上面挖一个小洞(大小能保证幼儿把手伸进里面并能从里面拿出东西)。
2.纸盒内放入海绵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数量与幼儿人数基本相等。
过程
1.猜猜宝贝。
——教师出示神奇的百宝箱。这是一个神奇百宝箱,里面有许多宝贝,请你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呢?
2.摸摸百宝箱。
——鼓励幼儿上来摸一摸,并告诉大家自己摸到的宝贝可能是什么,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
——把这个宝贝拿出来让别的幼儿摸一摸,看一看。
——这是一件什么宝贝?有什么用?
——请幼儿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宝贝,想出多种玩的方法。
——鼓励幼儿互相交换观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们的'特点。
建议
1.百宝箱内的物品尽可能是多种质地的,且数量要多。
2.幼儿摸宝贝时不能看,待说出自己的感觉并猜想是什么后,方能拿出来验证。
科学教案 篇3教学理论依据
综合活动《颜色对对碰》选自小班主题四《七彩乐园》次主题二“奇妙的颜色”。
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她们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多感官参与、与其他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运用直观行动性思维与具体形象性思维建构经验的过程。而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孩子所获得的知识,不应由别人简单传递,而是自主获得、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本节课老师在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设计了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亲自动手、主动观察、互动发现,鼓励幼儿感知和发现颜色变化的现象,帮助幼儿初步建构起了颜色变化的经验。
一个有效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调动与激发起幼儿的原有经验,更应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建构和提升幼儿的新经验,实现幼儿精彩经验的建构和达成。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对三原色(红、黄、蓝)已经非常熟悉,并且有丰富的生活感知,属于已有经验。而两种甚至三种颜色混合之后的变化、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美妙神奇的色彩变幻和图画创意想象却是幼儿没有尝试过的,属于幼儿未知的新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师通过三个层次的游戏操作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已知经验,逐渐发现和了解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并初步建构起颜色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虽然不需要幼儿正确的说出三原色变三间色这一原理,但却让幼儿充分感知和初步建构了相关经验,提升了幼儿对于颜色的认知水平,为幼儿继续探索颜色的秘密以及色彩艺术的创作活动提供了动力和兴趣。
实施策略
策略一:创设“魔术游戏情境”
以变魔术的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充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策略二:幼儿“自主操作和探索”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操作,发现水宝宝颜色变化的秘密。并通过换瓶盖、颜色印画等,引导幼儿探索观察颜色混合后的变化。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
策略三:采用“互动教育”的策略
注重幼儿与多元对象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幼儿与老师的互动等,增强了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颜色游戏,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2、充分感知并初步了解两种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3、尝试对颜色印画进行创意想象。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初步了解两种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幼儿能积极主动并有秩序的操作各种材料。
教学准备
矿泉水瓶子、瓶盖、红黄蓝颜料、压膜纸、素描纸、塑料筐、杯子、勺子、轻音乐等。
教学过程
1、教师魔术表演,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出示水瓶,并表演魔术,让幼儿观察清水变出颜色的过程,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2、幼儿变魔术,观察水宝宝的颜色变 ……此处隐藏2495个字……放PPT,了解鸟类面临的灾难。
(1)设置情景:信鸽送来探测到的面临危难照片,大家一起商讨研究。
(2)图一:小鸟正受农药的侵害。
提问:小鸟怎么了?为什么会死?飞机上喷洒的是什么?
小结: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杀死了害虫,而且有毒的农药也把小鸟给毒死了。
(3)图二:小鸟受污水的侵害。
提问:小鸟怎么了?脏水那里来?白天鹅什么会边成黑天鹅的?
小结:工厂里排放污水,使白天鹅变成黑天鹅的,使鱼儿毒死了,小鸟吃了有毒的鱼就死了。
(4)图三:森林遭到破坏,小鸟无家可归,面临捕杀的危险。提问:小鸟为什么会哭?
小结:森林被砍伐,小鸟失去了家,还面临着被枪杀和捕捉的危险。
(5)幼儿讨论怎样保护小鸟。
引导讨论:我们的小鸟面临的危险太大了,让我们想想办法,怎样保护小鸟?
6.知道“爱鸟周”,愿意爱护、保护鸟类。
鸟类中的大部分都对人类是有益的。他们有的可以捕杀害虫,有的可以捕杀鼠类。他们对农业、对森林和果园都有益处,所以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国家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初的一个星期,在全国开展“爱鸟周”活动。号召全国人民都来保护、爱护鸟类
科学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2、引导幼儿根据指示牌要求行动,并能随音乐较有节奏的表演。
3、让幼儿体验声音给人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罐子32个、红豆若干、核桃若干、米若干
2、指示牌红豆、米、核桃
3、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空罐子,摇一摇
师:看看今天顾老师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
师:罐子里面有东西吗?(幼: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没有?(幼:没有声音)
师:没有声音可能罐子里没有东西,打开罐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
2、老师转身在罐子里放进一个核桃,摇一摇
师:顾老师要来变魔术了,你再来听听里没有声音?
师:现在里面有东西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幼: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3、师小结:有声音了,有声音就是里面有东西了对吗?
二、听一听、猜一猜。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1、游戏挑罐子――教师请幼儿用耳朵找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师:我这儿呀有这么多的罐子,考考小朋友的耳朵谁的最灵?找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的噢!今天用耳朵找一找哦!
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
师:大家都有的啊!
师: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发声音声音也会哑掉的哦!
2、听辨声音,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小班科学:罐子里的声音小班科学:罐子里的声音。师:罐子宝宝都有声音对吧?里面的声音一样吗?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那我们来给罐子宝宝找找朋友。
①选出一名幼儿找声音相同的.罐子宝宝。注:先请一个罐子里是核桃的宝宝上前,因为核桃的声音最容易辨认。
师:我们先来请一个朋友,给你罐子里的东西找一个好朋友,找不到好朋友很孤单的哦,仔细听哦!
师:先听听他的,他来给你找了,谁是他的朋友?是他好朋友赶快站上来。
②教师拿大米罐子找朋友,
师:顾老师来和你们找朋友了,谁和我是好朋友站上来!
③剩余的就是红豆宝宝,教师请剩余的孩子一起摇一摇。
④请声音一样的孩子坐在一起,然后声音一样的罐子放在一起。
3、让幼儿了解每一个罐子中的材料,并认识红豆、核桃、米。
①师:你们知道吗,今天顾老师在这三个罐子里放了这三样东西!
②出示指示牌,依次认识红豆、核桃、米
A:出示米指示牌 师:这是什么?
B:出示红豆指示牌 师:这是什么呀?(红豆宝宝)
C:出示核桃宝宝指示牌 师:还有一种是……?
4、感知不用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鼓励幼儿将物体与声音对上号
师:看了这三种东西你猜猜谁是核桃宝宝?(教师一一摇一摇请幼儿辨别)
师:你刚才是拿了什么宝宝的?核桃宝宝拿回去。XX小朋友你们拿的是什么宝宝啊?你们呢?
三、游戏――“警察叔叔 红 绿 灯”
1、幼儿了解游戏规则:看标记牌,轮流摇自己的罐子。
师:警察叔叔这样子(教师将标记反面红色的展示给幼儿看),看到红灯,就不好出声的哦!警察叔叔反过来就你来出声,会不会?罐子宝宝保护好!先来试试看
小班科学:罐子里的声音教案。
2、教师出示指示牌 相应指示牌的宝宝摇一摇(练习两到三次)
注:见红色便是停止
3、教师清唱《幸福拍手歌》,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标记牌依次摇罐子演奏。
师:顾老师要唱一首歌和警察叔叔一起让你们发声音,这个声音会很好听的。
注:教师清唱,幼儿伴奏。
4、随音乐练习
师:顾老师请来了一个乐队,音乐很快的所以宝宝的眼睛耳朵要特别亮哦!我们一起来试试。
四、延伸探究活动
1、师:听听想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东西吗?
2、出示装有纸的罐子,摇一摇。
师:没声音,为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科学教案 篇10学习目标:
1.喜欢做实验, 进一步探索哪些形状的物体可以滚动。
2.初步感知轮子的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基本关系。
活动准备:
1.《神奇的轮子》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0-11 页。
2.实验物品,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活动过程:
1. 出示各种类型汽车的图片,请幼儿指出轮子在哪里,并问一问幼儿轮子是什么形状的。
2. 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 10-11 页,向幼儿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三角形或四方形的轮子吗?
·图中哪一辆车能开动?
3. 幼儿两人一组,每组有一篮东西,例如不同形状的积木、不同大小的圆罐、小塑料圈、瓶盖、长方形盒子等。
4. 幼儿面对面坐在地上,轮流选取篮子里的东西滚向对方,对方把东西接住并把能滚动的东西放在一起。
5. 活动完成后,请幼儿观察能滚动的东西,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圆形的。)
6. 请幼儿在活动室内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活动评价:
1.喜欢做实验和分享发现。
2.能辨别可以滚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