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04 08:00:07
语文教案(优秀)

语文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对诗歌意境的体会。

一、导入

1、杜甫是我国唐代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他写的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

2、齐读诗题《绝句》。

二、自由读诗

要求:

1、坐姿端正,注意保护眼睛。

2、想办法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三、检查读诗情况

1、指名读,生评价。

2、再指名读。

3、男生读、女生读。

4、齐读。

四、学习生字

1、诗句中的生字宝宝都会读了吗?

⑴ 指名当小老师带读。

⑵ 开火车读。

⑶ 齐读。

⑷ 组词。

2、学写生字:

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生字宝宝中有两个生字长得非常像,是谁呀?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指导学写:含、岭。

五、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生字宝宝读好了,古诗是不是会读得更好呢?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读。

3、齐读。

4、我们已经反反复复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了,不知小朋友读懂了些什么?

5、自由汇报:

随机指导读好第一、二句。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多么美的色彩、多么美的画面啊!谁来读读这两句。再齐读。

6、小朋友,这首诗还有什么不懂的吗?(学生质疑、借助图画突破难点。)

⑴ 千秋雪:

(图片)大家看,这就是西岭(岷山),你们觉得它与别的山有什么不一样?对,这座山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杜甫称它为──千秋雪。

⑵ 窗含:

请小朋友看课文插图,诗人这时候是在哪里看皑皑白雪呀?是啊,诗人这时候坐在窗前,远望西岭上那千年不化的积雪。请大家读──窗含西岭千秋雪。

⑶ 东吴:

东吴是一个地名,它离诗人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可远了,你看,(指图)好像有一万里。所以说是万里船。

⑷ 齐读:

门泊东吴万里船。

⑸ 再读:

窗含西岭千秋雪,泊东吴万里船。

7、诗句的意思理解了,我们读古诗一定会更棒的!齐读。

六、体会意境

1、通过画面理解竟境:

⑴ 师配乐朗诵:

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边听边想像,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⑵ 学生自由汇报。

⑶ 从这你可以看出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⑷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

2、师:(配乐)是的,诗人杜甫出生在战乱时期,生活漂泊不定。直到48岁来到草堂的这段时间,生活才比较安定,心情也格外舒畅。阳春三月的一天,日光柔和,微风徐徐,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他循声望去,看到了树枝上嬉戏的黄鹂,翠绿的柳树,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这是一幅多么和谐优美的图画呀,诗人杜甫被眼前的美景拔动了诗弦,不禁在心中吟诵──齐读。(动态课件)

3、让我们再一次与杜甫大诗人的心情融合到一块,拿起书来大声地读读这首诗吧。

七、背诵古诗

1、指名背。

2、齐背。

八、拓展

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写下了许许多多优秀的诗篇。希望小朋友课后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语

1.春天是多么美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2.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1.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2.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3.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4.形成方案,以表格式更加清晰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将近四年,再说我们的校园是温州市最美的学校了,老师也清楚同学们特别喜欢自己的校园,而且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 ……此处隐藏4837个字……“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仅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二、 练习写作

1、 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 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

(由此联想到红树林的奉献精神。)

3、 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

4、 习作练习。

三、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 近看: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胎生:随处生长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时像......有时像......“说一句话。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关键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抒发自己的情感。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课时划分: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感受秋天美好的景象。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师板书:秋。对了,那么,在练习1中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有关于秋天的成语呢?(金风送爽 秋色宜人 天朗气清)。真棒!是的,秋天不仅是农民伯伯丰收的季节,它更是一个游玩的好季节。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啊?(从上到下的顺序: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鸟儿在空中欢快地飞翔,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红的高粱,金黄的稻子……)你们观察地太仔细了,说得真好!

在这秋色宜人、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你们也想去游玩吗?(想……),好的,今天我们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秋游。师补全课题:秋游。(齐读课题)。

题解:秋游,是秋天去郊外游玩。

春游呢?春天地郊外游玩。

二、听朗读带,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小眼睛静静地听,听完之后,说说:在你的脑海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同学们,秋天美吗?请大家也美美地读一读吧,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3、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生字词黑板:

Liáng bái tù nóng tián zhuī zhú hǎn jiāo wài qiū fēng

凉 白 兔 农 田 追 逐 喊 郊 外 秋 风

Kāi xīn yí wàng wú biān

开 心 一 望 无 边

A、谁来当第一个小勇士?哪些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B、男、女生分别读。

C、在这些词中,你还有哪些词不理解的?(老师结合挂图给学生释词)

郊外:城外、野外。远离城市之外的地方。

追逐:追赶。

一望无边:望,往远处看。一眼望不到边。

②出示句子,这些句子你会读吗?

A、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

B、 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③字、词、句子我们都会读了,那么课文你们也能读好吗?(师点名读,其他学生给予纠正)。

过渡:师:咱班同学不光能读好课文,而且还会欣赏自己的伙伴了,真了不起!哦,还有同学都想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回,老师请大家分组来读读,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秋天到底美在哪儿?

2、哪们同学说说秋天到底美在哪儿?

师板书:

秋天美

天空美 农田美 欢乐美

四、精读一、二自然段

1、师:是啊,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

读到“郊外”这个词时,注意“郊”字中“交”最后一笔是“点”,右边是双耳,不是单耳。

2、到了郊外,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师:看到了天空,怎样的天空?(美的天空)。那么,它美在哪儿呢?

(美在它的颜色是“蓝蓝的”、美在“一望无边”。说明天空非常广阔)。

注意“望”字中的“亡”字最后笔是“竖提”。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同学们再想想)它们还像什么?

谁还会用“有时像……有时像……”说句话?

(老师给出语境:夜晚的月亮有时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有时像一个大大的月饼。)

3、今天,我们一起遨游了天空,那么下节课,我们去秋天的田野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教学反思:

本课不论是写秋景还是秋游,都是以“秋”字入手的.。现在正值秋节,所以我用三个有关“秋”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世界。在教学的环节中,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朗读带,并且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所听到的景物,这不仅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把他们带入课文。在字、词、句的练读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话”,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模仿与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练就孩子的胆量和思维的灵活度。再读课文,就给学生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秋天的美具体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引导并培养学生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内容,比如:天空美、农田美、欢乐美……。我设计本课教学环节的最终目的:把孩子对秋景的喜爱上升到对秋天大自然的赞美。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本课时的内容比较多,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过多讨论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孩子充分地各抒已见,增加课堂上的多元化知识。

《语文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