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藏起来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藏起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藏起来教案1一、活动来源:
在我园的园本课程中,《我把眼睛藏起来》是小班上学期“认识自己”主题中的一个歌唱活动。歌曲轻快、幽默,乐句重复、简单,歌词是孩子们身体的部位的认知,又加上了一些“藏猫猫”的游戏元素,经过多次实践,孩子们都很喜欢。但是这学期同一时期在新接手的小班开展了这个活动,却发现有不少孩子参与度不够,有的连玩“藏起来”的游戏环节也兴趣不高。是什么原因呢?执教的人还是我,活动组织也经过多次验证,那么就要考虑孩子自身的原因了。这个新班老人带孩子的多,造成孩子和外界互动相对少,缺少集体游戏的经验和能力,再加上还没有完全融入新环境等因素,活动开展遭遇了“冷场”……
这个“冷场”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不玩,不动,但是透过现象,我看到的是这个班级的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感受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水相对较弱,对外部世界不好奇,没兴趣的本质。拘泥于原来的教学环节,唱一唱,玩一玩,看起来是行不通了。因此,我决定调整活动目标,针对这个班级孩子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把原来主要定位于歌曲的演唱,身体部位认知的目标调整为倾向于音乐感受、社会性情感发展的多元目标。
正当我在脑子里快速思考对策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在教室角落里的工作毯。我灵机一动,对!借用道具试一试,创新参与度更高的游戏方法,孩子们一定喜欢!于是就拿过工作毯,一边唱“我把自己藏起来,谁也看不见。现在‘自己’又出现,哦啦啦啦啦啦啦,啦!”一边用工作毯藏住自己。看见我一边随着演唱一边“躲猫猫”,孩子顿时来了兴趣。接着我又走到孩子身边,一边将孩子藏起来,一边将歌词替换成孩子们的姓名进行演唱。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所有的孩子都非常开心地加入进来。我一看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马上让孩子们去拿工作毯,跟着伴奏音乐玩起了藏自己、藏同伴的游戏。最后我又加进师幼合作、幼幼合作的环节。孩子们参与度变得很高,乐此不疲地和同伴游戏,笑声不绝于耳。一个歌唱活动改变了“初衷”,就这样调整成了音乐游戏。在游戏的、开心的气氛中,孩子们愉快、顺利完成了原本的目标之外,还收获了更多元的价值——同伴之间有了主动的身体接触,增加了合作、交流机会的同时感受到同伴的合作的快乐,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并且拓展了创编的维度。
二、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大胆表现“藏起来”、“又出现”,体会躲藏的快乐;
2、能够听辨和大胆用各种方式表现前奏和间奏;
3、愿意尝试合作和交往,感受同伴合作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
1、工作毯人手一块
2、音乐(原唱、伴奏)、播放器
3、幼儿围坐半圆形
四、教学过程:
(一)倾听、感受歌曲的快乐、幽默,尝试唱一唱,藏一藏。
1、教师清唱原唱《我把眼睛藏起来》,引导幼儿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幽默轻快的风格,尝试唱一唱,藏一藏。
欣赏后提问:我把什么地方藏起来了?你们能不能藏得起来这些地方呢?(和孩子一起藏一藏歌曲中演唱的身体部位)
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表情伴随小幅度的动作清唱,请幼儿仔细倾听,认真观察。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老师对于歌曲准确的把握和表现是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孩子感受、理解、欣赏并爱上音乐的首要素养。
2、继续唱一唱,藏一藏,引导幼儿大胆用肢体和表情表达对歌曲的感受。
(1)老师继续清唱歌曲,用丰富的表情和轻快的演唱感染和引导孩子,感受歌曲幽默轻快的风格。引导孩子尝试模仿和跟唱。
比如说,在“我把嘴巴藏起来”这一句的表达时,老师双手捂住了嘴巴进行演唱,声音的音色就发生了改变,本身就有奇怪的效果,配合丰富的表情,就能让歌曲的游戏性充分体现。在此基础上,孩子感到有趣并且很快融入,忘记是在学唱歌曲,而是在做一个游戏。
(2)播放录音,引导幼儿倾听,只在倾听到“藏起来”“XX又出现”的时候跟随动作。
录音使音乐更加完美,立体,孩子能够更好地感受曲风。在这个环节,更多的是对音乐完整的倾听和感受,并且在引导倾听的过程中,老师凸显身体部位的藏和出现,在欣赏的同时,为创编埋下伏笔。
3、跟随录音边唱边玩,大胆用声音、肢体和表情表现对歌曲的感受。
(二)游戏《我把藏起来》。
1、尝试替换原歌曲中的歌词,继续游戏。
引导语:孩子们,我们除了可以藏起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还能藏起什么地方呢?那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教师将孩子找出来的部位替换仿编,带领孩子演唱;也可以请个别幼儿带领孩子将自己创编的歌词进行演唱;最后请所有的孩子跟随伴奏音乐将自己找到的部位替换仿编。视情况而定)
教师示范喊出“我把藏起来”,双手藏住身体的某个部位,让孩子模仿。然后引导孩子尝试寻找身体不同部位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大胆发挥想象,替换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既巩固了身体部位的认知,又让孩子大胆发现身体上任何可以“遮盖”的部位,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初露萌芽。
游戏激发孩子说的愿望,同时又将歌唱中进行替换词创编的难度前置解决。孩子们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说出很多很多的身体部位,甚至奇奇怪怪的想法。
2、创新玩法,将歌词替换成“自己”,借用道具玩“藏自己”的游戏。
(1)教师示范“藏自己”的游戏。
取工作毯一张,教师一边随伴奏歌唱“我把自己藏起来,谁也看不见。哦,现在‘自己’又出现,哦啦啦啦啦啦啦,啦!”一边和小朋友玩“藏自己”的游戏。并且在“藏起来”和“又出现”这两个地方着重用动作和语气、表情来强调,突出游戏的玩法和乐趣。
(2)提问:这一回,老师把什么藏起来了?你们想不想把自己藏起来呢?
(3)幼儿取工作毯,跟随音乐玩“藏自己”的游戏一遍。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藏猫猫”非常感兴趣,物体消失又出现的游戏本身就很吸引孩子,更何况是自己和小朋友们随着音乐一会消失一会出现,这样游戏性增强,更加充满趣味,让孩子们乐此不疲。尤其是自己出现时那种惊喜和满足的表情,让教室里充满了欢乐。
3、合作游戏:我把“好朋友”藏起来。
小班幼儿游戏以平行游戏为主,但长期的平行游戏不利于社会性的发展。而音乐游戏中增加互动、合作的环节,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观察、模仿、协商、肢体接触等等,为社会性发展提供机会。
(1)教师和小朋友,小朋友和小朋友互相之间找好朋友进行游戏,歌词替换为“我把好朋友藏起来”。
(2)提 ……此处隐藏5000个字……起来的部位。
2.创编第三段
教师提问:还能藏哪里呀?(幼儿说)请大家用最特别的方法藏起来!好了吗?要唱着玩起来,那才有趣呢!
3.创编第四段
教师:我们再来藏一个地方吧,想好不同的藏法,音乐马上开始啦!
4.创作呈现:教师将幼儿创编的歌词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师:刚才我们玩藏起来的游戏可真有趣啊!想一想,第一次我们藏了什么?(教师画),第二次呢?第三次?第四次?原来我们藏了那么多地方呀!这首歌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好听了,我们跟着音乐把它连起来玩一玩吧!
四.互动游戏
1.同伴互动
(请幼儿示范)师:一个人藏真有趣,找个朋友一起藏会更有趣呢,谁想来试试?
如果有幼儿出现还是藏自己的,教师说:那还是藏自己嘛!你们想一想,除了藏自己的,还能藏谁的呀?
教师小结:哦,原来两个人一起玩,就是本来我藏自己,现在藏别人的,我会玩了,你们会玩了吗?那我们就找一个朋友,一起来玩吧!
同伴互动把幼儿自己创编的四段完整游戏一遍。
2.师幼互动
教师:除了我们刚才藏过的地方,身上哪些地方也可以藏起来玩呢?(幼儿说,教师继续将幼儿说的部位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
师:哦,原来这么多的地方都能藏起来啊,你看,我们的这首歌也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好听了,那么,现在请你找一位客人老师也去玩玩这个游戏吧!
教师播放伴奏音乐,幼儿和客人老师互动游戏。
小班藏起来教案7活动目标:
1.通过倾听故事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并知道水果的颜色。
2.知道毛毛虫会变为蝴蝶,并学会说:XX的XX我爱吃。
活动准备:
教学图片、四种颜色的卡片、不同颜色的水果图片(香蕉、苹果、葡萄、梨、西瓜、菠萝等)
活动过程:
一、课前活动。
唱学过的儿歌,用小律动《我把小手藏起来》吸引幼儿注意,回到课堂。
二、图片导入。
这些天一直下雨,有一位小动物好几天都没吃东西了,它饿极了。你们看它是谁?毛毛虫今天找到了许多好吃的,你们猜它都找到了什么?王老师这里有个故事,听完故事呀,你就知道!
三、教师利用教学图片讲故事。
第一遍完整讲述故事,提问:毛毛虫爱吃什么?最后毛毛虫变成了什么?
第二遍讲至“嗯,紫色的'苹果我爱吃”,提问:谁来说一说毛毛虫吃的第一个水果是什么?苹果是什么颜色的?毛毛虫说了一句什么话?我们小朋友都变成毛毛虫学一学。(同上)。
讲述故事结尾:(嗯,毛毛虫吃了这么多水果呀,好香好甜呀)讲述故事结尾后提问:毛毛虫睡醒以后变成了什么?
四、认识颜色,会说“*色的**,我爱吃”。
1、出示红色、黄色、绿色、紫色的卡片,逐一提问颜色:什么水果是红色的等。
2、练习“*色的**,我爱吃”
出示不同的水果图片,提问个别幼儿:这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指一指它和哪个卡片颜色一样。如果你是毛毛虫你会怎么说?我们一起说一说。
4、结束
刚才呀毛毛虫吃了这么多水果呀,可爱的毛毛虫们,你们吃饱了吗?让我们睡一会儿吧!(伸懒腰)毛毛虫睡醒啦变成漂亮的花蝴蝶!毛小蝴蝶们,我们飞出去玩一会儿吧!(教师带领幼儿飞出教室)
小班藏起来教案8一、活动目标:
1、 知道每个动物的最典型的特征,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2、能够细心找出要找的小动物。
二、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谁藏起来了》ppt、《谁藏起来了》图书经验准备:玩过躲猫猫的游戏。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师:我们来玩玩躲猫猫的游戏好不好呀?我请小朋友的藏起来。(幼儿自己藏到小椅子的背后。)(教师结合《谁藏起来了》的故事内容,将幼儿找出来如:咦,我看到了XXX的小脸了。让幼儿再次回忆对藏得体验。)
2.师:好,我请小朋友们坐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本很好玩的故事,你们看(教师出示ppt故事封面),这个故事叫《谁藏起来了》(引导幼儿说出故事的名字)。故事里有好多小动物要跟我们玩躲猫猫的游戏呢。
(二)识记小动物们的典型特征
1.师:我们请他们出来好不好?(教师将ppt翻到故事的第一页)咦,这么多的小动物,我们先猜猜他们都是谁好不好?(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动物的名字,如:哪个小动物的肚子上有个袋袋呀?从小动物的典型特征入手,让幼儿开始知道这个故事的规则。)
2.师:现在我们把所有小动物都请出来。(教师翻到第二页,再让幼儿识记小动物们的典型特征,并让幼儿学学他们的叫声。)
(三)谁藏起来了游戏
1.师:现在小动物们要跟我们玩谁藏起来了的游戏了,小眼睛仔细看哦,他们中间哪个小动物在跟我们玩。(教师翻到下一页)
2.师:猜猜看,谁藏起来了。(教师提醒幼儿谁的`身体我们找不到呀?或者幼儿哪个小动物只露出了头上的脚、眼睛、鼻子和嘴巴呀?)(梅花鹿或者驯鹿)
3.师:哇,驯鹿被我们小朋友找到了,我们请他出来(教师翻到下一页,指着梅花鹿。)咦,我发现有个小动物哭了,你们找到了吗?
(教师请幼儿到前面点出来,并说出是谁哭了)
4.师:原来是小猪哭了,小猪哭了,我们应该说什么呀?(小猪小猪你别哭。培养幼儿之间要互相友爱。)
5.师:我们再来猜猜看,谁又藏起来了呀?(让幼儿逐渐理解游戏的内容)
6.教师根据故事的游戏,继续问:典型特征。)猜猜看,谁生气了? 猜猜看,谁藏起来了? 猜猜看,谁头上长着犄角? 猜猜看,谁藏起来了?猜猜看,谁转过身去了? 猜猜看,谁藏起来了? 猜猜看,谁睡觉了? 猜猜看,谁藏起来了? 猜猜看,谁转过身去了? 猜猜看,这些是谁的眼睛?(在故事游戏过程中,慢慢让幼儿知道小动物的特征和游戏的方法。让第一个找到的幼儿上前指出要找的小动物,并给予鼓励,并让所有幼儿学学找到的动物的典型特征,如河马有一张大嘴巴,让幼儿张开大大的嘴巴,体验游戏的快乐和帮助幼儿培养细心地好习惯。)
(四)活动结束
1.师:天黑了,小动物们都玩累了,小动物们该睡觉了,咦小动物的小眼睛怎么都睁开的呀,原来小动物们都不想睡觉,不睡觉的小动物是不是乖孩子呀,玩累了就要睡觉的哦?(对)我们叫他们睡觉吧。(让幼儿再猜猜看小眼睛的主人是谁。猜错了也没关系,因为故事的这一页是黑色的底,以及所有小动物的小眼睛,这需要十分仔细的小朋友才能认出是哪只小眼睛是哪个小动物的)
2.师:那我们小朋友再跟他们说声再见好不好?(教师翻到最后一页,让幼儿跟所有动物说声再见)
3.师:小朋友们也累了,我们也休息也下吧。
四、活动延伸师:我把这本书放在小朋友看书的地方,小朋友有空的时候可以再来看看谁藏起来了好不好?(培养幼儿看书和细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