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1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伙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留住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分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些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年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大家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则来讲,那种语言的魔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很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征,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进步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有关联。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觉得恰恰相反。从中有很多的破绽,比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什么衔接,是非常让人匪夷所思的。
《红楼梦》是没办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很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非常美好的。
红楼梦读后感2《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中描写到: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眼前,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看见贾环,人物猥琐,举止荒疏!同样是儿子,结果在父亲眼中的形象却有天壤之别,如此,贾政对待的二人态度亦有很大不同。由此,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父母对孩子们的爱,是均匀的吗?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就是一个父母的爱不均匀分配导致悲剧的故事。“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因为郑庄公在出生的时候难产,使姜氏受了生产之苦,所以一直不喜欢庄公,而喜欢共叔段(二胎比较顺产),一直在武公面前吹枕边风,想要立共叔段为太子,“亟请於武公,公弗许”,结果武公没有同意,立了庄公为太子!姜氏仍不死心,一直为共叔段谋利益,最终,共叔段落了个“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局,姜氏也差点落了个“不及黄泉不相见”的.结局!
日剧《我存在的时间》中三浦春马饰演的泽田拓人,在其没有完成父母的期望成为一名医生后,他父母将所有的爱都给了他弟弟陆人,一个在都市打拼的年轻人,就这样孤独无爱地生存着,直至其患上了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情况才有所改观!
三个故事,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父母的爱,均匀分配了吗?“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的对子女的爱,如果不均匀分配,结果必定导致情感矛盾,对于家庭的和谐关系有着不利的影响。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对于孩子们,不能单凭喜好,而应该因材施教,均匀地分配自己的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红楼梦读后感3我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到清代中叶,已经到了它的“末世”,虽然雍、乾之时出现了某种经济繁荣,但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它也不过是一阵子的回光返照而已,很快就“昏惨惨似灯将近”了。然而在当时的文学领域内却产生了一件稀世的'瑰宝,它不仅是封建文学发展的高峰,为世人所瞩目,而且它的灿烂光芒,将永不熄灭于世间,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它便是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座完整而又宏巨的艺术宝殿。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已经数不清看书多少遍,甚至以探案的视角反复推敲脂评,却始终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能描摹出它的整体和全貌,这仅是就其外观而言。至于登堂入室,以探其艺术壶奥,则更是难上加难了。
单就《红楼梦》这样一部前所未有的杰出小说,却是一部未完成之作,就引起我无限遐想:红学研究者说《红楼梦》是“政治小说”,那它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呢?现在的程、高本是有后四十回的,而原稿现存八十回,八十回后《红楼梦》本有多少回呢,曹雪芹究竟有没有写完《红楼梦》呢?脂砚斋是谁?畸笏叟和脂砚斋是一个人吗?全书是怎样终结的?林黛玉是如何死的?贾宝玉真的出家了吗?贾府败落的起因为何,其中又有一些什么情况呢……随着读《红楼梦》时间愈长,也愈发觉得《红楼梦》全书充满谜团,就像那些晦涩的经文,每个字都有象征意义,每一句都有无数种方式解读,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红楼梦》是一本难以读懂的书,是一本可以读一辈子的书。真是“一入红楼,终生不醒”呀!
红楼梦读后感4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题记
青绿色的封面,复古的“红楼梦”三个字泛着隐隐白光,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画面上一男一女清晰可见。翻开书籍,文章更是别有洞天……
多少文豪赞叹: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的确,这本书实为千古名作,值得所有人细细品读。小说描绘的是一个家族从兴盛迈向毁灭的历程,如同一曲交响乐,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故事构成了一个个音符,但它不是欢快的,而是哀婉凄凉的,诉说着一段段凄美的亲情与爱情故事。小说原名《石头记》,“石头”正是宝玉出生时嘴里衔着的那块玉,但那块通灵宝玉上有一个缺陷,也注定了贾宝玉是不会幸福的。小说充满了悲剧性,因为迷信,因为封建的思想,活生生地使一个原本其乐融融的大家族一步一步走向灭亡。对,也许这就是一个梦,一个虚幻但又极其真实的`梦。
小说最大看点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凄凉的爱情故事,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前世就已有了一段姻缘。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林黛玉像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一如碧玉般盈澈,她诗情画意,灵秀慧黠,最让人叹息的是她多愁善感,红颜薄命。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是叛逆的,对封建正统思想很不满,他和林黛玉一样追求自由,向往安静的生活。这两个人如同沙漠中的仙人掌,不仅在逆境中顽强地生活着,而且自身也带着锋利无比的尖刺。我不是天生残 ……此处隐藏4323个字……”之苦,比较后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大婚之夜,泪尽而死,仍落得了一个如此悲惨的结局。
红楼梦读后感12《红楼梦》看过好几次,读后感也写了不少,每次都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扼腕,也为宝钗的心有城府,工于心计所不齿。但是这一次在为黛玉和宝钗的对比中,却发现了宝钗身上与众不同的一面。先说黛玉,也许是少小离家便寄人篱下,所以她告诫自己少说话,少做事,从心底就与别人疏远,将自己牢牢的束缚在自己的心笼里面。除了她的宝玉哥哥,她没有与任何人深交的迹象。而就是对这个宝玉哥哥,她也是充满了猜忌,就是因为她的疑心重重,所以一直没有跟宝玉表达自己的爱情,这也从一方面酿成了二者的`爱情悲剧。正是因为她的心胸狭隘,所以才导致不得人心。
这从袭人去找王夫人谈宝玉婚事的时候就可以体现出来,作为在大观园里能在上层和下层都能左右逢源的袭人都不想让黛玉而是宝钗做宝玉的妻子,黛玉之不得人心可见一斑啊!而宝钗却不行了,虽然说她工于心计,还曾经小小的陷害过一次黛玉,但是不得不说,她的确是心胸宽广之人。
宝钗和黛玉关系从开始并不是太好,但是黛玉不小心说漏了嘴透露出自己偷看的消息后,宝钗非但没有揭发,还去跟黛玉做了详细的沟通,详尽了这种事的利弊,让黛玉心中充满了感激。虽然这可能是宝钗的一种收买人心的方法,但不得不说,对于黛玉,她的心胸不是一般的大。正是她的这种心胸,大观园里的人谈起宝钗没有不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的,所以后来无论是袭人,凤姐,王夫人甚至是远在深宫的元妃,都认为宝玉应该娶的人应该是宝钗而不是黛玉。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曹先生给钗黛二人的判词,虽说是褒黛贬钗,本书的主流也是如此,但是其中所隐含的某些深刻意味,却还是需要后人慢慢品读的。
红楼梦读后感13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14初看红楼,是在我六岁之际,只是泛泛地囫囵吞枣乱翻一遍,并不妄想能看懂这本对于一个六岁孩童来说太过深奥的名著,于是闲置一边,一忘就是三年.待到三个春秋过去,崭新的红楼已破旧不堪,不得已忍痛割爱弃旧,换了一本古本攻读,这才逐渐读出妙处,和红楼结下了不解之缘.
虽不敢在各位前辈面前班门弄斧,不求诸位能苟同晚生的观点,但还是把鄙人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赞同也好,不赞同也罢,各有各的看法和观点,也不必跟彼此过不去.还请诸位红学前辈多多指教.
从人间凡人的角度来看,黛玉体弱多病,第三回她一出场,就是那么一种身体面貌怯弱不胜的状态,她的不足之症,是一望而知的。当然,曹雪芹塑造的这个形象,虽然病态,却极有美感,叫做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虽非健康美女,却又胜似健康美女,宝玉爱她,固然首先是心灵相通,但对她的外貌风姿,也确实是为之倾倒。
所以,并不是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黛玉本来就是个美人胚子,有些红学研究者说黛玉只是在宝玉的眼里看上去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况且,在第三回里曹雪芹确实写的很美:“笼烟眉““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完完全全一个弱柳扶风的林妹妹,怎么会单纯的是一个病态?从薛蟠看黛玉的那一笔,我们就可以知道单单看黛玉的外貌,也是可以摄人魂魄的
根据命运的设定,下凡后的黛玉,她那个眼泪,跟别的凡人不一样,却是有一定的总量的,那个总量,应该也就是在天界被灌溉的雨露的.那个量。因此,黛玉那个话,你还记得吗?
其实就是告诉读者,绛珠仙草对神瑛侍者的还泪,剩余量是越来越少了,那么,一旦泪尽,当然也就是完成了偿还灌溉之恩的任务,就要再回到天界去了,也就是说,人间的黛玉,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尽管这以后,书里还写了几次黛玉哭泣流泪,但她将泪尽而逝,这是文本的神话式预先设定,后面一定会这样来写的。
今天暂时讲到这儿,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红楼梦读后感15前一段时间,我读了《红楼梦》这本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主要人物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主要讲了一个名门贵族:贾家从兴旺到衰落的故事。起初,我对这本书并不感兴趣,直到后来妈妈给我讲了讲,我才稍稍懂了一些。贾家的核心人物是贾宝玉,当时林黛玉进了贾家后,贾宝玉就喜欢上了林黛玉,处处关照着她,可贾家里的人都觉得林黛玉生性爱猜疑,身子又不好,所以不想让林黛玉与贾宝玉结婚,,于是他们便趁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丢失之时,骗贾宝玉与薛宝钗结了婚,当林黛玉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本来自己身子就弱,现在这个消息实在是对她的打击太大了,所以便一病不起,最后去世。之后贾宝玉知道了真相,便下定了决心,最后出家。其中,我最喜欢的片段便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有时,我竟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读完《红楼梦》后,觉得林黛玉实在是悲惨,她早在女娲补天时,就是一株仙草,因得神瑛侍者日夜以甘露浇灌,才得换人形,于是她下定决心要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后来神瑛侍者投胎成一个男孩儿,他就是贾宝玉。因此林黛玉为贾宝玉时常流泪,最后眼泪流干了,林黛玉也完成了自己的愿望,就去世了。《红楼梦》这本书是以悲剧结尾,最后里面的`人有的死了,有的散了,贾家便衰亡了,真正当我懂一些的时候,才真是感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呀!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怎么样,你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书呢?快来与我分享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