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童年读后感](https://img.jihtu.com/upload/5945.jpg)
[推荐]童年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童年》。不算长的篇幅内,出场人物众多,但都个性鲜明。“外祖母”的形象,“小茨冈”的形象,甚至于凶恶,冷酷的“外祖父”的形象,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又不失真实与丰满。他能让人读后为“好人遭厄运”鸣不平,也会因为“恶人”(如“外祖父”)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复杂,而顿生怜悯,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吧!
我最喜欢书中的外祖母了,她待阿廖沙很好,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他还常讲一些怜悯穷人与弱者,歌颂正义与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是一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的外祖母。我也有一位慈祥的外祖母,每当我去外祖母家,外祖母总给我做好吃的。当我与哥哥姐姐发生争执时,外祖母总是宠着我,去训哥哥姐姐。我和阿廖沙都是幸福的孩子,都有一位关心和疼爱我们的外祖母。高尔基写道:我对外祖母的感情是难以言喻的。在她来之前。我似乎躲在黑暗中睡觉,她来到以后,就立即把我唤醒了。而且她很快便成了我终生的朋友,成为一个最能理解我,最使我感到亲切的人。是她对这个世界无私的爱引导了我,以至让我在以后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绝不会丧失生存的勇气。由此可见,外祖母对阿廖沙的影响很大。
我也十分喜欢书中的小茨冈。他是一个勤劳而又善良的人。说他勤劳是因为他干什么事都又快又好,深得外祖父的喜欢。在分家产时,两个舅舅都想把这个廉价而又勤劳的雇工占为己有,可他终被两个舅舅害死了。善良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好品质。在“我”把桌布染了色,外祖父使劲痛打“我”,小茨冈伸出胳膊替“我"挡着鞭子。又在我昏迷后给“我”讲一些他的经历。同时,我的心被小茨冈的善良深深地触动了。
读完了这本书,使我挂念起我那慈祥的外祖母,我想如果天下所有的外祖母都像阿廖沙的外祖母一样,那么所有的孩子都会多得到一份关爱。感受到有外祖母的幸福!当然,小茨冈的品质在生活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人们忘却懒惰与欺诈。把勤劳与善良谨记在心头,那么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吧!而那些能让身边的人感觉到温暖和快乐的人,一定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吧!
童年读后感2苦难就像一杯热咖啡;你快乐了,这杯咖啡就格外香甜;你胆怯了这杯咖啡就格外苦涩。
——题记
19:39:11阿列克谢早年丧父,随母亲到外祖母和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他、母亲、外祖母,常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他每天都过着非人的生活,时刻受着。黑恶势力的摧残,家庭环境的黑暗时刻困扰着。但他依然坚强地活下来了。无可厚非,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后、野蛮、腐败的丑恶现实,但也让我清楚地看到主人翁阿列克谢的顽强和乐观精神,并展示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从外祖母身上看到最光辉的人性: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确,生活总是向我们袭来更多的苦难与困惑,但我们不应该做的是逃避、胆怯,而是应该迸发出自己内心一种坚强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童年》中有这样一句:“无疑,从这层土壤里仍然长出鲜明、健康、富有创造性的东西,生长出善良——富有人生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对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苏醒这一不可摧毁的希望。”作者以犀利的文笔,更加激起我们心中无比希望,给予我们人生更多的启迪。苦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态度。
鲁迅,为唤醒人们快死去的灵魂,不甘屈服用自己手中的笔作刀枪与旧社会作斗争;杜甫,因为厌恶当时腐败的政策和封建制度,辞官归家,用犀利的诗篇抨击当时社会……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它们却明明白白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莫大深刻的哲理:不要因为一时的苦难而悲伤,我们应该在苦难中成长,在困难面前鼓起勇气,经受考验。让乐观主义精神不断地洋溢在我们心中。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穿梭在人生的驿站。
苦难、挫折难免会困扰着我们,当困难,挫折到来时,我们不应该垂头丧气,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面对痛苦,挫折,关键的不是天神,而是你自己……记得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说过:“要坚强、勇敢,不要让绝望和庸俗的忧虑压倒你,要保证伟大的灵魂在经受苦难时的豁 达与平静。”的确,当我们在被困苦所缠绕的时候,不要让心中燃烧的一团顽强的烈火熄灭,应该燃烧,燃烧,再燃烧,照亮这一片苦痛的黑暗。苦难成就了人,人造就辉煌人生,乐观直面困难,让挫折为之动容。勇敢追求,成就人生!
童年读后感3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童年是多么完美,可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童年却是异常的悲惨。
《童年》这本书向我们再次讲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高尔基。故事生动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体会到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事件”。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我。当年的高尔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但此刻的我却连简单的洗衣服都做不好。我曾尝试过洗衣服,却实在做不到。先要擦肥皂,然后这边搓搓,那边搓搓,再……洗到再来,衣服还是不成样貌,脏的地方还是脏,最终只能丢进洗衣机。我们和高尔基之間,差距实在太大了。
看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仅让我明白了这完美的童年需要我去珍惜,还让我懂得了此刻就应当做好出发前的准备,为了实现远大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读书阅读总能让我像《祖父的园子》里的萧红一样感到无比的自由;总能让我随心所欲的畅想感到惬意;总能让我有感于生活的幸福与满足……
童年读后感4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它与《在人间》及《我的大学》被人们称为“自传体三步曲”。作者以优美的文笔,记录了其童年时代的所见所感,写得深刻细腻,引人入胜,像一颗颗珍珠,而全书则是如用这些珍珠组成的一串晶莹剔透的项链。其中“阿廖沙”令人怜悯的童年故事,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此处隐藏6186个字……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最让我久久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这就是看完童年之后的感悟,我觉得高尔基这个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正是他的成长道路,造就了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的道路。
所以,以后的我要象他一样,认真的学习,积极的汲取知识。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加油!
童年读后感13合上马克西姆·高尔基写的《童年》,我陷入了沉思中。
主人公阿廖沙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暴戾的外祖父家,认识了很多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贪得无厌的舅舅和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以及朴实的“小茨冈”。后来,阿廖沙和外祖父、外祖母搬进了新房子,认识了另一些人,他从他们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18世纪俄罗斯小市民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了争夺财产常常因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同时也有坚强、勤劳、善良在其中隐藏着——阿廖沙的外祖母总是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像丑恶现象屈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我想,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五彩斑斓的,更是阳光的.。我们没有真正见过家人之间的殴斗,也没有亲身体验过被鞭子抽打的感觉,更不会看到有人被活生生地折磨死。我们沐浴在亲人、朋友、老师赋予我们的爱之下,却不懂得发现和回报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本来就应该有。
看到好吃的零食,我们本能地向父母伸手要钱买,如果父母不允许,告诉我们吃太多零食对身体百害而无一益,有些孩子非但不听,还哭闹着说父母不爱自己。做错事了,朋友诚心帮助我们改正错误,有的人不仅不虚心改正,反而觉得朋友啰嗦。考试失败了,我们沮丧地叹气,老师加班加点为我们补课不求一丝回报,有些同学不但不认真听讲,反倒认为老师有意给我们增加负担。
我们实在太不懂得“理解”二字的含义了!我们是如此任性地认为自己总是对的,以自我为中心,从未替别人着想,一刻不停地抱怨生活的枯燥无味。请珍惜吧!我们不能永恒拥有这些,所以,就趁着我们还拥有的时候好好体味、好好珍惜吧!
学会知足,学会珍惜,学会体谅,《童年》与我前行。
童年读后感14这个学期,我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童年》,它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在阿廖沙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带到外祖父家,这个家里弥漫着仇恨,而阿廖沙却没有染上仇恨的毒素,反而成长为一个光明的人。这本书反映了俄国社会的诸多问题。
在书中,首先反映的就是当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雅科夫舅舅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外祖父不止一次暴打过外祖母,母亲因自己做主结婚而被扣留了嫁妆,这些都是因为当时女性地位偏低,不能反抗男权的欺压。文中写到:“他媳妇儿偏偏软得像块凉粉”,正说明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造成了她们性格上的懦弱。
其次,小说反映了当时巨大的贫富差距。在那时,工厂主以粮票的方式代替薪酬发放给工人,借此盘剥工人的工资,减少他们的应得收入,贫穷之人甚至形成了偷窃的'风气。大部分财产掌握在少量的富人手中,而穷人甚至连解决温饱都十分困难。贫富的“两极分化”使得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因此,“解决温饱”成了穷人一生的奢望。
最后,小说也反映了当时民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状况。积极投身于科研的“好事情”,竟成了房客们讨厌的人。当时的学校也以教导《圣经》的内容为主,人们过度信教,死守教条,不接受这世间的真理,多少人都固执地坚信上帝就是一切,而忽视了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正是因为人们不重视科学,才使“好事情”被大家视为“异类”。而民众文化程度的低下也是导致社会一直停步不前的原因之一。
回想一下中国,我们也有过这些状况并存的时代。在封建社会,我们也一样“男尊女卑”,在旧中国,我们也曾经是贫富悬殊,老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权利。而在新中国,男女地位平等、机会均等,女性也顶半边天。封建社会常常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现在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北京、上海等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曾经我们因闭关锁国而错过了多次工业革命,而现在,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在我看来,男尊女卑、贫富悬殊、教育落后是阻碍当时俄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追求公平、重视教育、发展科技,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童年读后感15《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其诸多重要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本书。这本书不仅艺术结构严谨,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完美刻画了高尔基、外祖母和外祖父这三个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它讲述了作者从4岁至10岁这一时期的生活,也就是他的少年时代。他从各方面描写了前苏联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前苏联国民的众生相,既抨击了黑暗、又展示了光明。《童年》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在自我批判精神的统领下暴露国民的弱点,气氛不免有些压抑、沉闷,尽管如此,文章却能引人入胜,给读者浓烈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个典型的前苏联小市民的家庭,集百年来,前苏联灵魂中的痼疾与沉疴:愚昧、落后、狭隘、自私、庸俗、残忍……一件件丑事、一桩桩暴行、一幕幕悲剧,真是令人目不忍睹。高尔基就是在这种黑暗的、令人恐怖的.环境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但是,高尔基并没有被这一切压倒、毁灭,反而锻炼成了一个坚强、正直、勇敢的人。这是因为,在这个现实中除了黑暗势力外,还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是他们给了高尔基力量和温暖,尤其是外祖母,是外祖母无数优美动人的童话培养了高尔基的情操,他在书中写到“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来应付困难的生活。”
一个个值得回忆,记忆鲜明的片段,让我知道了:挫折给予我的不是痛苦,是磨炼;黑暗带给我的并非忧郁,而是成长。一路走来,终究是坎坷的,但是回忆,就要看你对于失败时的看法,痛苦时的选择了。所以,把握住机会,不要给自己后悔的时机,不要让回忆一团糟。一个成功的人,想的不是如何摆脱黑暗和挫折,而是如何去解决它们,告诉自己,若将失败化于成功,无论多少微不足道,你都已经胜利了。或许,我应该为自己的家境感到高兴,我并没有像高尔基那样,有一个经常谩骂甚至毒打人的外祖父;并没有像高尔基一样,住在一个黑暗的深坑里,失去了视觉、听觉等一切感觉,好像一个瞎子、一个半死不活的人……若比自由、家境、亲人,我比他好太多,那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我还有什么资格选择放弃呢?
记住,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曾写过一本家喻户晓的书———《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