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

时间:2025-09-05 23:31:09
四世同堂读后感9篇【经典】

四世同堂读后感9篇【经典】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世同堂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世同堂读后感1

穿过历史的重重帷幔,《四世同堂》的故事向我们款款走来。“四世”的苦难,“同堂”的温情,乱世中爱恨相融,善恶交织,觉醒与反抗组成中国百姓抵御外辱,请君待我娓娓道来。

惶恐——灾难之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南宋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时发出绝望的叹息,七百年后的中国,百姓在外敌的侵略下也终日惶惶。

伴着卢沟桥的枪炮声,北平城门口乱做了一团,也自然波及了北京万千宅院之一——小羊圈。经历了八国联军的老人们并不惧怕,以为这只是那个动荡年代大大小小的战争之一。正直的青年人不甘俯在日本人身下,卑鄙之人却费尽心机讨好日军,奴颜媚骨。祁老人的小孙子祁瑞全在日军侵华后不久便毅然出城,加入了抗战的队伍;二孙子瑞全夫妇自私自利,毫无廉耻,满心都想功名利禄,不惜讨好日本人;长孙瑞宣支持弟弟出城抗日,但他被封建礼教的大家庭观念深深地束缚,只得委曲求全,以保祁家四代老小平安。

灾难之始,许多百姓并没有强烈的家国之心。在那个黑暗纷繁的年代,他们的尊严与生命被丢在地上狠狠践踏,长久的苦难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求自保,终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中。但眼睁睁看着平日善良和睦的邻立、骨肉相连的家人被日本人凌辱甚至杀害,他们也逐渐意识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黑暗伊始,是他们觉醒的铺垫。

偷生——觉醒之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中的大唐也有春天,但再美的春天也无法抚平国破家亡的哀愁。一千多年后的北平百姓,与杜甫一齐低声哀叹,也不得不在日军的铁骑下偷生。

在日本人的不断倾轧下,北平人逐渐开始缺煤缺粮。祁家乃至小羊圈的人们越发察觉了日子的艰难。祁家的两个孩子没得到每年春节都有的花籽儿、泥模,长孙媳妇韵梅不得已典当了丈夫的衣物换取一家老小的口粮。唱戏的小文夫妇没了生意,钱家的房子被卖掉,百姓们原先安稳的生活被一点点蚕食、破坏。他们逐渐意识到,日本的侵略不再是改朝换代那样简单,在外敌的统治下,自己的家庭、尊严甚至生命难以保全。小文夫妇和桐芳在一次表演中攻击敌人而牺牲,钱老人背负着杀妻杀子之仇谋划反抗。原先春风得意的冠家人、瑞丰、蓝东阳等汉奸更是作威作福,抢男霸女,毫无廉耻。小羊圈中人们的反抗情绪被一点一点激发了起来。

随着身边人的无辜死去,在北平城偷生的`百姓渐渐意识到,“国破”必然导致“家亡”。然而,最黑暗的时刻往往最接近光明。

饥荒——反抗之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这句诗形容日军侵华时期的北平实在是令人唏嘘。当百姓们过上缩衣紧食的生活时,汉奸和日本官兵却锦衣玉食。饥荒和疾病夺走了无数百姓的生命,伴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平民百姓的反抗之钟也再此敲响。

日本人的疯狂侵略使日本人开始经济紧张,北平也随之开始了断煤断粮的生活。百姓买不到米,只能靠政府发的一些“共和面”勉强饱腹。由石子、杂粮、泥灰构成的“共和面”,将饥饿与疾病带到了中国百姓中。在粮食的摧残下传染病开始流行,日本人便将他们活埋,其中包括剪头的孙七和刚出狱的冠晓荷;李四爷不甘忍受日本人的殴打奋起反击,却被活活打死。但,中国百姓的反抗从未停止。也冠家长女高第与钱老人积极联合抗日;出城参军的瑞全也回到了北平执行任务,与瑞宣相遇,鼓励瑞宣回到学校监视汉奸。最后,瑞宣的小女儿因肠胃炎去世,在韵梅的哭声中,祁家人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

小羊圈是那个年代北平普通百姓的缩影,里面来自不同阶层的人们代表了国难当头的三种选择:屈膝、苟且、抗争。胖菊子、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选择了屈膝,他们本是中国人,却没有家国,没有是非,不惜跪在敌人脚下,反过来吸食同胞们的血,成为可恨可怜的汉奸。祁瑞宣、野求、白巡长选择了苟且,他们或有一家老小,或是委曲求全了一辈子,他们恨日本军队,恨汉奸,因种种缘由不能奋死抗争,却对国人仍怀悲悯;祁瑞全、钱家父子、小文夫妇、尤桐芳选择了抗争,他们有勇气,有热血,有胆量,有智谋,敢以螳臂当车之力为国抗争,用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换来了民族的胜利。正是因为有了千百代像他们这样的平凡英雄,中华民族方能在无数的战火、灾祸中站起来,踽踽前行。

纵观全文,《四世同堂》就是一部记录中国百姓从麻木到觉醒再到反抗的伟大史诗。乱世中的人性复杂,但正义永不会缺失。

书卷轻合,抗战的历史早已久远,唯余中国百姓从觉醒到反抗和成的正义之歌,余音绕梁,永不停响。

四世同堂读后感2

我与无意中在书架上发现大家老舍写的最为著名的一部书——《四世同堂》

命中注定让我们擦肩而过,美丽与遗憾并存(甚好)。缘分让我们相遇,缘分也让我有幸一睹她的芳容——那跨越将近半个世纪多的民族屈辱与不幸。

端坐在书桌前,细细春风早已吹过我的耳畔;历史的温度又让我再一次遐想。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仿佛又置身于发生在那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在北平城中小胡同里那处小小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愁的瑞宣、热血青年瑞全、中国式任劳任怨的韵梅、耿直忠诚的常二爷、善良热心的李四爷四大妈、由弱不禁风的隐士诗人蜕变成钢铁般革命战士的钱默吟先生、极端卑鄙并且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民族的败类)、阴狠毒辣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狡猾但正直的的白巡长、并伴随着家庭风气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尤桐芳、在钱默吟先生的帮助下并最终成为革命战士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富善先生………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又在眼前跳动,如黑夜般漫长的八年中伴随着中国人的惶惑、苟且偷生、生不如死的饥荒一幕幕的在小羊圈的胡同里得以演绎………这段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的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屈辱、不幸、死亡与反抗斗争让我更深切的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段所不为人所知的历史;那段上映着中华民族人性的历史,那段反映着北平人民身上思想斗争的历史及中华儿女为寻求救亡图存而所做出的斗争、牺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所获取的比较抽象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有了灵魂,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和自信心;这部书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这部书堪称得上是中国版的《战争与和平》。

读完老舍先生的这本著作,让人感到既可恨又可笑:可恨之处在于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仍有那么几个被文化筛下的土与渣滓,而剩下的是几块真金(引自《四世同堂》老舍著);可笑之处又在于文中字里行间处处显示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诙谐的语言,幽默的比喻,恰当的嘲弄、讽刺;无不使人有 ……此处隐藏11081个字……望。

整篇小说里我最想写两个人,瑞宣和钱先生。先说说瑞宣,一个十足的文人,心系国家存亡的文人,可是因为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要养活,到战争最后胜利也没能弃笔从戎。但是全篇中瑞宣的喜怒哀乐完全来自于战争的胜败,上海宣布抗战,瑞宣似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上海沦陷,北平的学生上街游行,瑞宣悲愤辞职。国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到重庆,瑞宣像个游离的风筝,找不到方向,当蒋介石发布坚决抗战到底宣言,瑞宣似乎又找到了一根线,有了坚定的.方向。一路的挣扎苦闷,一路的自我安慰和劝说,当瑞宣父亲去世的时候,瑞宣才明白自己的错误,自己不肯离开北平,纯粹是为家中老幼的安全与生活。可是,自己下过狱,弟弟当汉奸,连最老成谨慎的父亲也投河自尽,在敌人占领下想保护一家人简直是梦想。

父亲的离去让家人更加离不开瑞宣,需要他的工资养活,需要他拿主意,需要他安慰老小。直到老三回到北平开始地下工作邀请瑞宣加入,瑞宣才真正毫无顾忌、义无反顾、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救国的事业当中,他擅长的笔,他擅长的语言,他多年积攒的谨慎,一起参与到爱国的行动中来,他不惧畏敌人,不怕流血牺牲,更加充满希望地战斗着。如果把瑞宣的变化分为几个时期,抗战初期,积极抗战,怀抱希望。抗战中期,小羊圈多次有人离去,国土节节败退,自我挣扎和自我安慰。抗战中后期,麻木和绝望。抗战后期,热心投入到爱国事业。瑞宣是千千万万个爱国人士的代表,他们惶恐,他们憧憬,他们苦闷,他们挣扎,最后终于释放内心。

再来说说钱先生,钱先生是一个连一只苍蝇也不肯得罪的人,他整日吟诗、作画、赏菊、饮酒,两耳不闻窗外事,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钱家的大门永远紧闭着,即使要出去也是开一条小缝。但是他是个明白人,“我是个不大问国事的人,可是我能自由生活着,是国家所赐——我不怕吃苦,不怕穷,只怕丢了咱们的北平城!”在国难面前,他不再赏花吟诗作画。儿子牺牲后,冠家去日本人那边打了小报告,他入狱了,但他临危不惧,在狱中也是几次鼓励同是苦难的沦落人,当他出狱后,他安顿好家里的大小事,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抗日的战争中。在斗争中他的爱国主义由报私仇到复国耻到彻底消灭战争,一步接一步走向成熟,一个隐士变成一个战士,勇敢、威武、高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钱先生便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一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在国难之前挺身而出,显现出刚正不阿的气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的新我的代表。

这是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人性之花的淋漓绽放,是一首铿锵激荡的民族灵魂的交响,这是在先生的妙笔下,一朵永开不败的民族之花。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感谢老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

四世同堂读后感9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仿佛置身于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古老的北平城中那处小小的小羊圈,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在眼前跳动,区区一个小羊胡同,形形色色的人物却已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不同心态的中国人,已成为了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漫长的八年,发生在小羊圈的人们身上、一切北平人身上、一切中国人民身上的困苦屈辱不幸死亡反抗斗争,使我更深切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那段历史,那些从历史教科书上获取的比较抽象空泛的认识,仿佛有了血肉,而激发出无比的责任感、爱国心;虽然没有正面去描写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却仍然能使人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无穷的灾难。

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冠晓荷,我一直觉得他被日本人照了魔,无论何时何地,他对日本人永远是必恭必敬,鞠大于九十度的腰,对他们笑脸相应,他对日本人就像当初臣民对皇帝,就连提起都会心惊肉跳。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异议,就连日本官宾查他档案的'时候,对于他的这些态度都称之为“良民”。

祁瑞丰,蓝东洋,胖菊.,这些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而当我读到几位汉奸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当中国没有被侵略的时候,他们无权无势,而日本人的目的是吞噬中国,俘虏中国,他们知道只有凭借汉奸的贪婪以及中国腐朽的封建思想才能达到目的。

这样便给了汉奸们升官发财的机会,而汉奸们又意识到了是日本人给他们带来了钱与权,理所当然他们更加拥护日本人,而还没得到这些的,便更会使劲各种手段去讨好日本人,钱与权对人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说汉奸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那么我想招弟、野求更是当时的牺牲品吧!作为大赤包的女儿,她注定是不幸的。生活在一个极其虚伪、极其自私,不知荣辱的小人家中,就算她的本性是善良、纯洁,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变了,变成了一个只会享乐,没有思想,不懂正义、使命的女人!在妈妈的引导和妓女们鬼混中,她堕落了。

在妈妈的惨死和爸爸的落魄中,她不再是那个纯洁的善良的少女了,“珍珠港”事变之前,招弟的任务是监视西洋人,她干这种事很在行。她,不光能盯住美国人、英国人,还能弄得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俄国人,一古脑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的肉体已经国际化了。 正所谓“时代造英雄”,时代也可以灭英雄,多少心地善良的人都因为金钱权利的诱惑而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一点一点地堕落!野求,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位有知识的爱国志士,可为了维持生计,给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两难境地,自我堕落,钱先生说得好,他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坟墓。

祁家,是全胡同的人们都敬佩的好人家。老一辈的祁老人、祁天佑、天佑太太,是忠厚善良的老实人,他们的形象很容易使我们想起自己的祖父、父亲那一代人,这里暂且不说。单说少一辈的祁瑞宣、祁瑞丰、祁瑞全三兄弟吧,老三瑞全是个爱国者,日本人进了“北平”城,他第一个逃出“北平”去参加了抗日的军队;老大瑞宣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精神上、肉体上受尽了亡国之痛的磨难,既要担负全家的生活重担,又时时受到汉奸们的排挤和迫害,但是,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始终坚守住内心深处的民族气节。 “

战争给人们带来多少灾难,造就不计其数的汉奸,也涌现数亿万计的民族英雄,让后人歌功颂德。

《四世同堂读后感9篇【经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