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三国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品三国读后感1今年暑假,夏的焦躁依然。
然而升上了毕业班,面临人生的一个关口的时候,我多了一份思索。每天在烈日下赶往辅导班,每晚在大堆的习题里,找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不知道,我会狂躁成怎样?把作业撕了,还是罢了?是躲进自己的小窝,从此拒绝外面的一切,还是把自己放在历史的河里,挤成肉酱,苦心志,饿体肤,去做一个若干年后人们心目中的赫赫人物?
就在这当儿,我遇到了易中天,他的作品——《品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段关于群雄逐鹿的记忆。它是一段历史,它是一段演义,它更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它是三国,是东汉与西晋间的一段无法删去的插曲,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典型。
我是一个小女生,自小对历史并不感兴趣,觉得那只不过是一段枯燥无味的文字记载,甚至连《三国演义》,我都不曾完整的看完过一遍。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各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出现,我对历史也渐渐萌生出了一种好奇,然而,这种好奇却像风中的蜡烛,刚点着就灭了。而这已不是因为没兴趣了,只是因为看不懂。偶然间,在书店的专柜上发现了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便抱着尝尝鲜的心情买下了。
《品三国》顾名思义是易老师对三国的见解,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非常形象的为读者重现了三国时尔虞我诈、战火纷飞的场景。而品这本书,使我对历史的好奇又一发不可收拾的萌发了出来。
易老师在这本书中花了不少的笔墨来阐述他对曹操的认识和看法。曹操,无疑是三国中最让人难读懂的'人,由他的性格就能看出,两种相对反面的性格能集于一身,但又不会觉得矛盾。
我对于曹操的认识,最开始似乎是林俊杰的《曹操》中那个“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的曹操,然后便是电视剧中那个阴险狡诈的小人。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我们总是学不会从两面来评价一个人。
而在这本书中,虽然很多人都说易老师是在“扬曹抑诸葛”,但我并不认同,先不说这只是易老师个人的看法,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说诸葛孔明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如曹操,他只是在文字中更多的表现了对曹操的一丝偏爱。而他也是从两面来评价曹操的,而不是只说了曹操的好。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而我想说的是,曹操是奸臣没错,但他也的的确确是个英雄。
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我合上书,望着窗外的绿树浓荫,我想,我的人生,也该由我自己来品。你说呢?
品三国读后感2《品三国》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
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人,说白了企业是办事的不是办人的,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刘备为了诸葛亮这样小他十岁的人才,能够屈身三顾茅庐,可见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说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的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就把这两样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曹操为什么能够一步步的走向强大!
还有一个人使我很欣赏的,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但我欣赏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划才能,就拿赤壁之战来说,曹操大军就要灭刘备,刘备无处可去,只能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但是刘备刚被曹操打败,首先气质上就低人一等,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器重的人才,自荐去东吴联合孙权共同抗曹,也使诸葛亮初出茅庐为刘备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说是做的相当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划能力,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鲁肃,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误,但诸葛亮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这是我十分欣赏也是十分值得我去学习的。
通过读《品三国》一书,不但使我明白了三国这段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人,在现代社会中我应该如何给自己策划,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当今社会中,在自己的事业中,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品三国读后感3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 ……此处隐藏11525个字……的份量与过高的地位。而真正的启蒙者却是这多年之后的易中天先生。他让我认识到了我当初的"好的制度能否撑控在好的人的手里是个棘手的问题"的问题显得既愚蠢又幼稚而天真。是易中天先生让我认识到我的视角与位置存有问题那就是:君主制的泥潭。而这种体制下的监管失灵与卑躬屈膝以及迎合献媚才是不治与无治的根本。
也是在今天当台湾的百万民众走向街头反腐倒扁的时候又让在坐的各位见证了和平静坐"嘉年华"般温情反腐的新模式不得不令人感叹这一文明的进步与理性的发展下的又一束暂新的曙光。让斗争来得不妨再游戏些不妨再诗意点儿吧!
但当西方社会的民众对于"台湾闹剧"表示不解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再等两年呢下次不选他就得了呗。"或是"那只是他们份内的`事情应该由他们自己内部解决。"的时候我最先感受到的却是这些西方人对于制度的过度依赖与麻木盲从。当一个由民众选出的政界要员打着"法制"的旗号骑在人民头上拉屎的时候而他的民众却嗅不出屡的味道来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偶然间又觉得这种思想与我们过去式的"君主制"下的人民的信任的"皇权"又是何其的类似殊途同归般的感慨不由得自心底里由然而生名目各异版本不一的书页里夹着的却是同一种物质人们满心的希望:康宁的生活自由的呼吸。然而世事往往事与愿违那这种时刻人们怎可再麻木下去呢?
品三国读后感14在大多数人心中,曹操都只是一个狡诈阴险、杀人无数的政治人物,这当然要归功于罗贯中了。但是,读过《品三国》的我却能打保票的说:“这不是历史上的曹操。”
曹操是宦官出身,这令士人从骨子里看不起他,但他19岁举孝廉,20岁当上了洛阳北部尉。在洛阳任职期间,他造五色大棒,又在大门边挂10根,大告洛阳:“谁犯了法,不管你是谁,一律依法办事。”可这发出几个月,蹇硕的叔叔便犯了禁夜令。曹操毫不含糊,大手一挥,斩!这体现了他的“公”。后代理兖州牧,以兖州为根据地,优待俘虏,出奇谋,大破黄巾。他还大力屯田,把土地献给国家,送给流民,这是他的“勇”与“谋”。
但若要称霸一方,只有“公”和“勇”是不行的,这必须有一群人帮你。曹操迎天子到许县,又发《求贤令》,广收人才,他不像袁绍一般,只招名人;也不像刘表一样有贤人而不能用。郭嘉弃袁绍奔曹操;毛玠只身奔曹。为什么?只因曹操海纳百川。他又心胸宽广,不计过往——陈琳骂他祖宗三代,但曹操却看重其才,不斤斤计较;魏仲叛他,他却能理解魏仲的苦楚。他比刘备更仁义,因为他知道别人的苦处;他比孙权更会用人,他是有才就用,不论出身。所以连“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也充分体现了曹操与他手下人的“和”。
我相信若在太平盛世,曹操定能是一位能臣。可此刻却在乱世,此时汉朝分崩离析,献帝流亡,这时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大汉收拾这一烂摊子。袁绍不行,他心胸太过于狭窄;孙坚不行,他此时毫无威望;刘表和刘璋也不行,他们只能偏安一方;刘备更不行,此时他只能寄人篱下。只有曹操,他打挟天子以令诸侯,众人不敢与之争锋,征袁绍,大败之;诛吕布,使其斩;战袁术,逼其死。可是随着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骂他的人也多了,他不得不背上“奸人”的名号,用他的力量去支持汉朝,这便是曹操的“牛”了。
然而,若是一般人,早就被骂哭了,可曹操的心态不是一般的强大。赤壁大败,他回来时却大笑:“若刘备火烧华容道,我的骨灰早就在华容道了。”而我们可以在《三国志》中看到“太祖大笑”之类的词,也可以在《三国演义》中看到“曹操笑曰”之类的词。可见曹操是一位乐观主义者——与别人聊天聊到好玩的,便大笑;打仗输了,也不伤心,大笑几声就过去了。当然他的笑有时也是暗藏杀机,或冷笑或讽刺的笑。但是他却能笑的出,这不就是他的`“乐”吗?
曹操便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从一无所有到有了三国中最大的魏国,这其中有数不尽的艰辛。他没有孙权的继承土地,也没有袁绍的“四世三公”的威望,他甚至没有刘备的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牌。但他成功了,这其中支持他的既有他的“和”,又有他的“公”、“勇”、“谋”与“乐”。好一个曹操!
你还想更加了解曹操以及其他三国历史人物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吧!
品三国读后感15“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在分分合合的时间轨道中回旋,渐渐地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在这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隐藏着太多的谜团,而曹操却是其中最让人费解并且最富有争议的,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向我们介绍并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乱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诈小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可我读了《品三国》之后,才知道这是对他不公平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发布屯田令,富民强国,同时曹操还很大气,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有什么缺点,都可以不计前嫌,发挥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将如虎、谋臣如狼的盛况,为他今后的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功绩,曹操战功累累,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溃马腾,收刘表,败张鲁。虽然有赤壁惨败为曹操征战一生的最大的污点,但以现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纵观三国,哪个人能及得上曹操这样的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华集于一身的呢?狂妄自大的袁术?有勇无谋的吕布?骄傲自满的袁绍?懦弱无能的刘表?当然不是。
论起三国群雄,诸葛亮没有曹操识人的'眼光,孙权没有曹操身经百战的经验,刘备缺乏曹操的气魄,这样看来,曹操无愧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2
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曹操在历史上饰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但自从我听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现“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
在易中天教授的口中,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宽广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并不比诸葛亮差,应该说诸葛亮在他之下,因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将。而诸葛亮呢?仅仅是一个军士罢了。
曹操只会笑不会哭的,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他战败时,或是在即将战死时,他也只会笑。他也很注重人才,好的人才他都不会放过的,因为他不记前嫌,即使是敌人的手下,即使是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只要是能人,才人那他一定会好好重用他的。因此,曹操的军营里是一个人才倍出的地方,不仅曹操是个人才,就连他的手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
在听完易中天的讲课后,我觉得他的评论是正确的。曹操是一位“奸雄”,一位“可爱的奸雄”。是他为三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