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道德经》读后感](https://img.jihtu.com/upload/4898.jpg)
[集合]《道德经》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道德经》读后感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追随“道”的路上如同夸父逐日,似乎近在眼前,却永远也触碰不到,或许这无形无名、无色无味的“道”就诞生在追逐的过程中。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越研究就越着迷。
第一次接触老子的思想纯属道听途说,以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初步了解老子的“无为”也只是走马观花,狭隘的认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近日,读完《道德经》感受到“无为”不仅是顺其自然,还要戒掉一切贪欲,心平气和的作为方为“无为”。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做过的一个神奇的梦。梦里,我站在家门口望向天空,闪闪烁烁的星星在天空中摆成了一个大字,就是“无”。这或许就是在暗示我,要让一切归于“无”,才是人生正道,才是我该走的路。这是冥冥之中给我人生方向的暗示吗?
读完《道德经》,心胸可豁达。一切的争执,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聪明智巧,一切的自以为傲……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这一切的姿态都与“道”背道而驰。所有的狰狞只会让非道之物缠绕,离“道”越来越远,离福报越来越远。所以一切外物皆为心物,自己与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谐,一切也就顺心了。
用眼睛看世界的人,应该读读《道德经》。这本薄薄的小书,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看上去都是愚蠢的,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往往是笨拙的。圣人的.智慧在于承载,而非表现,承载万物,甘于身处谷底而成全万物,且万物于圣人而言皆为有用之物。智者常常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所以在万物运作之中能掌握平衡的人可为真正的智慧之人。
《道德经》与我的渊源还在于我的笔名——若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水至柔,而能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对水的描述,是我认为最为精妙又最为震撼的。可能我这辈子都不能成为这本书中的水,但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行,希望成为至柔至坚之水。
《道德经》读后感2老子的仙风道骨,被传的神乎其神。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的话,那么老子预知未来从何而起;况且历史上的诸葛孔明也能神机妙算;再者,灵宝函谷关的尹喜怎么能看见紫气东来就判断将有圣人到来?其他人为什么没有看见?思索了好久,难道他们真的得了道,成了仙?答案曰:非也!其实,他们的仙风道骨都源于知识的渊博。他们能把万事万物之间联系上。就像古语所说: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他们从这几件事情的迹象上,能推断出将要发生的事情。比如尹喜所见的紫气,其实其他人是看不见的,因为尹喜也是一个修养极高的人,而且懂得气象。要是平常人,没有这些学识的人,见了就和没见一样。有些人的'学识也很渊博,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待问题不能多角度,多方位,而只是局限于事情的本身,所以学识再多也只是平常人!
最初读《道德经》,感觉老子什么事情都追求自然,不去强求。我总在想,我是年轻人,积极上进非常应该,如果一切顺其自然的话,最终无为。所以,对那种消极思想很是抵触。但这次诵读,却有了不同感受。虽然早都知道书多读一遍,感受就会增加一层,许是因为它难懂的缘故吧,搁置了许久。现为了学生能懂意思,我查了许多资料,对它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我们再拐回来说说老子的思想,他的无为其实是有为。我喜欢他说的例子。车子有轮子,轮子中间是空的,空是无为。但正是因为是空的,因此可以插上车轴,然后轮子可以滚动,可以在中,可以做人,所以又有为了。这也是他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了。他的无为中,其实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日所说的欲速则不达。他的这种丝丝昂,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没有说不让你不上进,只是在上进时应该遵循规律罢了!
《道德经》读后感3《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说,政府的政策稳定、开明,人民就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政府的政策要是经常变化,就会使人民变得狡诈,人心变得自私自利,社会诚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认为,好的政府不会乱发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业绩,只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政府没有关系。政策的多变,会造成政府失去诚信,人民不会相信政府。
这两章内容主要阐述了政府不能随便乱发政策,要“贵其言”。政策的多变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对政府的话产生怀疑,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诚信度降低。政策的多变会使一些人不劳而获,别的人就会学他的样子,期待政策有所变化,对自己产生利益,社会因此变得浮燥,人民没有了长期奋斗的目标,急于求成,急于利用当前的政策为自己谋利,生怕政策变化让自己的目标落空。
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传承和发展。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像盖房子的工头一样,只需用尺子、规矩和墨斗划出高低、长短的标准,让手下的工人按照标准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评或是辞退他,他都不会有怨言。不能事必亲躬,处处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领,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养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治民如果“好烦其令”,看起来好像很爱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办法颁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变化的方向,结果却使政府和人民都觉得很困苦疲乏,社会并不能安定兴旺。
《道德经》读后感4晚清著名大臣曾国藩说:如果你不是圣人,你就是动物。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鼻祖,被尊为圣人。自古以来,学者们最钦佩和向往的就是成为圣人。
那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呢?圣人之师老子在《道德经》七十一章中说:知不知,尚;不知,病也。圣人无病,以其病。夫唯病,以不病。老子认为圣人是无病的,也就是说,没有错误没有错,因为圣人认为他们的错误是一件大事,知道他们的错误立即找到纠正的方法,所以错误变成了乌有。后来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是妇孺皆知的名言名言: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要求圣人对吗?先举几个例子。在古代,三皇尧舜禹当政时,政府前面都有一面鼓,供人们在击鼓后当面指出时政的弊端。朝野训臣成群,畅所欲言,执政人员的过失因及时改正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三人至今仍被尊为治政大圣人。也听说春秋时期的卫大夫贤臣陈伯玉,每天都要反思前一天的错误,并记录下来,警告下次永远不要重蹈覆辙。因此,在他知道命运的那一年,前49年的过错得到了纠正。经过50年的坚持,他只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圣人,把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诸侯赢得了人民的心。就连孔子也经常赞赏他。然后是曾子,他在论语中留下了一句名言,他说我三省五身。但他真的是一个言行一致的'绅士。
《孔子家语》里有一个故事,说曾子被父亲打了。被打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劝父亲停下来,反而叫父亲尽力打,还以为是孝顺。后来孔子 ……此处隐藏4621个字……时社会条件下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的规范。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回忆过去(主要是在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前车之鉴。另一方面,老子主要是从世界上寻找和体验,然后教导生活。与儒家相比,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契合,而不是儒家则以人之利看待自然之利。儒家思想沉重肃穆,庄严施威;道教清晰而深刻,自由而悠闲。
当代人对古代事件的看法都是用今天的观点来分析的,即使自觉客观,也不能处理当事人的境遇,今天的刻板印象仍然会起作用。道,像规律,但也不是。用心会之,口不能道,所以老子说道可道,很道。世界孕育的世界孕育了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了各种规则。我们所能知道和澄清的真相是自然产生的存在,是一种载体,或规则(规则是非法的)。天地和人都属于它,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也是各种载体的`产物,因此人法、地法、天法、道法。如何辩道大道恍惚?尺度若何?为什么知道自己的行为适合道?拙见之称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道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看自己行为的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可见标准。知不知上,不知病。夫唯病,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夫唯病,以不病。这是自省,也就是辩证理性。
道是德之本,但这本书的内容也不一样。一、道德经;一、道德经。德乃道的中枢是道的征兆。所以有两个问题:德先盈后得道吗?或者先体道,然后知德?盲目追求道,总会怀疑自己的美德;能追求美德,也能陷入不同的伪道。,此乎难!个人有个道,谁乐恭他抛弃自己?什么是正道,会有不断的纠纷?这违背了绝圣弃智,恐怕老子也在担心。
然而,无论如何,老子的思想是另一颗璀璨的星星,还有一些参考,恐怕以后会进一步发展。
《道德经》读后感13每个人都想从书本中汲取点什么,不同层次的人考虑会有所不同。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我的眼光从当今移开,去古书中找寻。读点自己不懂得东西,了解一些高深的理论,以期提升自己的素质。经朋友的推荐,找到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道德经》,试读之后,虽不甚理解,仅得皮毛,但坚持静静看完,零散地记载了些东西。结合现实,生发些个人的东西,为我所用。
老子,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国。本姓李,名耳,李聃是他的称,而老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曾做过小官,职位不高。这和传统的文人没有太多的不同,后来辞官归隐,生活平静,精通修养之术。据说活了200岁,是道教的开山鼻祖,都尊他为太上老君。他的哲学思想与其他的伟人有太多的不同,我们总说自己缺乏信仰,那么什么支撑我们活下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想探寻一下“道”为何物。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道”是空虚无形,但不是空无所有。如果从物质层面而言,创万物的(自然界)是“道”,由自然之道引申到治国之道,再回归到个人的修身之道,可以说“道”的作用是巨大的。支配一切事物,是一种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所依赖的力量。
“道”,是对付应变之术,是法则和智慧,是自然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言说的',它一落到语言上,人就无法理解其超越形象的内涵。”就大的方面,老子的治国之道是清静无为的统治方式,就个人而言,我们该成为一个有“道”之士。
《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是人类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其实读书学习要遵道,做人做事要遵道。安然,顺天道,合人道。生生不息,永恒长存。领悟之后,寻求解脱。心浮气躁的我们,孔子的“礼”“仁”,有时显得苍白。庄子亦如老子一样,看开了,活得坦然。自然存活的愉悦,我亦满心期待,于是记之。
《道德经》读后感14如今,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做人端正,脚踏实地”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金钱、地位、美丽的诱惑?我们也可以在圣典《道德经》中找到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意安静的生活,安静的'反省,奉献自己的责任!
既然我们个人很小,力量很弱,生命很短暂,为什么不纠正我们的心态呢?冥想、净心、奉献是人们三个不同的心态水平。冥想:静生活坐标;净心:净生活方向;奉献:展示生活。
冥想,安静的生活坐标。老子以“安静为天下正”、“安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守静。”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消除心灵的障碍,理清混乱的心理活动,然后才能“守静”。只有通过“静”的努力,我们才能培养深刻的洞察力,才能“知常”,变得幸运。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有着广泛的含义。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耳目一新,驰骋狩猎令人疯狂,难得的商品令人兴奋。”。这意味着五彩缤纷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令人震耳欲聋,美味的食物令人垂涎欲滴,驰骋的心让人疯狂,拥有珍贵而罕见的商品让人害怕。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摸、事物六个方面,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色、染色、染色、染色心脏、染色身体造成的严重后果。所以后人云:六个干净,一尘不染。旨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
《道德经》读后感15当我们参加工作时,不要先想自己能得到什么,而要先考虑我能为管理处创造什么价值。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为管理处创造价值。
最近,受青银管理处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的感召,我阅读了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这样一句话:“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明了一个道理:让自己位于众人之后,反而会使思想和步伐走到众人之前。没有私心,抛开一己之私,反而成就了自己。
这一思想可以体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当我们参加工作时,不要先想自己能得到什么,而要先考虑我能为管理处创造什么价值。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为管理处创造价值。个人服务的提升就是管理处服务的`提升,管理处服务的提升受益的是司机,也是高速人。当我们响应管理处的厚德建设读书学习时,无疑也提高了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
我们身为青银高速的一员,要时刻不忘对工作岗位的忠诚。就像爱国一样,这种忠诚是自然而然的。我们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这个集体给了我们荣誉感和归属感,我们也为了集体而奋斗。我们考虑工作上的事情时,不应局限于自我的小角度,而要从管理处的大角度出发,思考这件事对管理处形象的影响,对管理处的发展是否有利。
另一个可以体现退身忘私思想的是我们日常同事之间的相处。我们是一个团队,要把工作做好少不了同事间的协力奋进。首先不能藏私,团队之间要分享能力、分享价值观,达到和谐共赢、共同进步的结果。其次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不因小失大、不钻牛角尖,让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团队工作的润滑剂。
退身忘私,是以公为先,是忠于自己的单位,是与同事友好相处。正因这样,才成就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