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

时间:2025-11-19 10:13:07
《资本论》读后感[精选15篇]

《资本论》读后感[精选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资本论》读后感1

托马斯·皮凯蒂所著的《21世纪资本论》一经出版就引起学术界、经济、政治领域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与大多数经济著作不同,托马斯这本书的核心不在于研究经济如何增长,而是聚焦财富和收入的分配问题。而这对于贫富差距逐渐增大,社会矛盾逐渐大的我国尤其有启示。

托马斯指出,有一种强大的机制在推动收入与财富的趋同与分化,而这种力量并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

趋同的力量是知识与技能的扩散。“落后国家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教育水准来追赶发达国家的,而不是通过成为富国的资产。知识的扩散并不是上天赐予的甘露:是对外开放和贸易加速了知识的扩散(闭关锁国阻碍了科技的传播)。知识的扩散取决于一个国家调动资金的能力以及鼓励大规模教育和培训投入的体制。”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引进大量的资金和技术,高速发展了三十多年,生产率大大提高。现在,中国在国家战略层面确定建设“创新型”国家,恰恰是对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知识和技能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帮助我国成为更加富足和强大的国家。

分化的力量则表现为高收入者的收入所占比重的交替变化和资本收入比的交替变化。托马斯用大量的数据来验证这种现象,并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现象背后的规律,即r>g。其中r代表资本收益率,包括利润、股利、利息、租金和其他资本收入;g代表经济增长率。托马斯比较了过去几百年的经济数据,发现发达国家的资本回报率约为每年4%-5%,而GDP的增速为1%-2%,资本回报率几乎是经济增长率的3倍。由此,托马斯对市场机制彻底丧失了信心,因为“r>g的不平等,与任何形式的市场缺陷都无关。”

这似乎指出了社会财富不平等的根源。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是靠工资还是吃遗产?一个在社会上勤恳劳动的人得到的工资甚至远低于靠遗产利息来过日子的人;辛辛苦苦上班打拼的人永远追不上拼爹吃利息的人。资本导致的不平等比劳动导致的不平等要更加严重,社会财富通过资本的再分配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华尔街20%的人群占有了美国90%的财富,收入最高20%分家庭占有的收入是最低20%家庭的15倍。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也难怪中产阶级要占领华尔街。

究其根源,美国贫富差距加大的一个根源是超级经理人阶层的兴起。哪怕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职业经理人的薪水仍然高的'吓人。高盛的高管比Intel公司的高管薪水要多得多,哪怕是后者可能劳动量更大。高薪水固然能刺激生产率的提高,但是根据边际效应,在高薪水下,提高工资对于生产效率的影响几乎微乎其微,但却有可能加大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金钱激励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美国贫富差距加大的另一个根源是其税收法规总是有利于富人。富人们的税率甚至比穷人们的税率还要低,这是难以想象的。工资的调节对于社会财富分配、

减小贫富差距可能不会带来很大作用,因为富人们通过资本得到的回报远高于通过劳动得到的回报。这时候,累进税制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托马斯也提出解决财富分配的方法是实行累进税——对高收入人群征收高额赋税。

而在我国,导致美国贫富差距加大的因素并不存在。对比北上广的房价和物价来说,很多职业经理人的薪水不算很高。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税务负担比较重的国家,现行的累进税制对高收入者已经征收了35%—45%的个人所得税。继续加大税率不仅使国民税务负担进一步增加,也有潜在的资本和人才流失的风险。

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在我国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甚至引发社会产生“仇富”心理。原因是什么?

托马斯在中文版序言中写到,“眼下在中国,公共资本似乎占国民资本的一半左右(据估算约占1/3—1/2)。如果公共资本保证更均等地分配资本所创造的的财富及其赋予的权利,这样高的公共资本可以促进中国模式的构想——结构上更加平等、面对私人利益更加注重保护公共福利的模式。”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我认为r>g不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权力。一旦有了权力,财富聚敛的速度会远远超过任何正常情况下资本的累积速度。在我国,权力腐败所引起的社会财富不平等远超其他因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也大概是为什么新一任政府上台便大力反腐的原因。当下,除了大力反腐,我们还不能否认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资本回报率和产出回报率的不对应并不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打破行业垄断、减少税负、放宽市场才能更好的促进市场平等和市场繁荣。

托马斯的《21世纪资本论》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分配情况,但它所提出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对于高速发展的我国来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平衡社会收入分配,这仍是一个我们都要思考的问题。

《资本论》读后感2

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今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实,更能反映了马克思的著作,这部书好像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有给他的母亲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时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非常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通缉使他出逃了国外,但他高兴,因为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他知道,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造成的。

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非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很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

……此处隐藏14694个字……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资本论》读后感14

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 劳动价值论

(1)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社会的)可以变为价格(个别的),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 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资本论》读后感15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地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地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第一卷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的完整图画。对我来说,《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处上的问题关乎再现的问题,即如何从个别元素,历史过程和各种角度来构造一种总体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对待这种总体性,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仅是非经验性的,而且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来说是本质性的,于是,在这儿我们就有了这样一种机器,它不可避免地会崩溃,因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实存,它务必不断地用扩张自身,夸张自己控制领域的方式来修复自身。

曾有人认为货币能够解决《资本论》第一卷等价问题,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解某某,因为货币并不是一种解决方式而是一种中介;货币是二元性的,它被用于表达一种关系,可实际上却隐藏了这种关系本身。这种货币的神秘本性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乌托邦围绕以下原则架构自身;摆脱货币就将摆脱所有问题。如果货币是一种真正的解决,那么诸如商品及劳动的”合理价格”这样的东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会民主自身是可能的;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修补资本主义,从而将它改造成一个公正的社会。另一方面,蒲鲁东的伟大口号:“财产即偷窃”--也让人无法满意,因为它假定以无政府主义精神摆脱货币将废除更深层的问题,但是货币仅仅只是这一问题的症候而已。货币,财产,资本主义自身依靠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或者至少它们依靠一种结构性的悖论,因此无法用法令或修补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然会转入生产过程--资本与新的资本只能在那里得到生产。有了生产自身,它很快就将我们引向了劳动价值论的秘密之处,引向了解某某。那里的问题表现为:突然间引入了时间,虽说依旧是量化的,静态的,非辩证的方式,劳动价值论导向了所有关于利润率,劳动小时数以及那些搞笑的变量组合的计算。然而突然之间,这些探究撞了墙:工作日的限制,工厂法所要求的限制,突然间阻碍了资本必然的扩张。

因此,论述务必进入一个新的论域,一个新的层面,问题和解某某在那里都充满着强度:赞美群众性或协作。马克思兴高采烈地称之为”赐予资本的免费礼物“;协作劳动以辩证的方式成倍地增加了价值和产品。这当然是亚当斯密的发现,而在那里它成了马克思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并非赋予生产以价值,而是赋予群众生产以价值。

辩证地看,这一本来能够让马克思总结自己著作的新解某某----机器,工业技术,却导致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两难。这一两难由两种形式:首先,节省劳动的装置突然导致了劳动者工作时间令人震惊的上升。其次,节省劳动的机器本该压缩劳动者的数量,但是是以让工人失业的形式进行的。这一事例中,我们的两难局面具有了另一种形式:如果价值源于劳动,假定劳动者越多,那么所生产的价值也越多,可资本家为什么坚持压缩劳动者的数量。在这一点上,整个过程的真理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了,马克思将决定性地阐明他所谓”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即他在同意文本脉络中称之为”绝对“规律的东西。

此刻我们能够回过头来评价整部《资本论》的好处了。这是一本关于失业的书;抵达《资本论》概念顶端的是以下命题,即产业资本主义一方面阐述数量巨大的资本,另一方面制造出人数不断上升的失业人群。当前第三阶段资本主义或金融资本的危机能够充分证实这一状况。

《《资本论》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