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09-27 14:39:12
【推荐】科学教案

【推荐】科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课外搜集科学家的故事,由课文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发奋读书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知道开文迪许“怪”在哪些方面和为什么作者又说他“并不怪”。

教学难点:知道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的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14课《科学怪人》(齐读课题),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2、 我们还留下了什么问题要在这一课解决的'?(为什么课文开始说开文迪许很怪,后来又说他并不怪呢?)

过渡:对,这一堂课我们就是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学习课文,释疑解惑

(一) 学习1—6自然段

1、 自渎课文要求:自渎1—6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开文迪许怪在哪些地方?你对他哪方面的怪事感兴趣,就仔细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怪?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

2、 学生自渎思考

3、 学生讨论交流“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大致理解到以下几点:

(1) “怪”表现在四个方面:衣着不考究、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学生回答,教师逐一出示课件上的板书)。

(2) 写他“衣着不考究”的这一自然段中,重点理解“考究”“一般”“过时”,请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英国的绅士的衣着,进行比较,体会开文迪许的怪。

(3) 写他“布置特别”,这一自然段,A、让学生比较句子: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上面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B、开文迪许家里变成什么样了?

(4) 写他“爱惜图书”这一自然段中,出示句子“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联系自己在家里看书的情况来理解。

(5) 写“珍惜时间”这一自然段中,抓住“慕名、打扰、思索、迫不得已”等词语来体会“怪”。

(6) 以上每一自然段,学生交流到那里,就相机指导朗读,在读中悟,悟中读。

(7) 读第1和第6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这两段在这部分中的作用是什么?(前面是总起,后面是总结)

4、 你对哪方面的“怪”感兴趣?把兴趣相同的同学分成一组。要求:再读课文,小组交流他这么“怪”的原因,把理由说透、说充分,然后推派代表上来交流。一个组的代表上来交流,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1)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 每组推代表汇报,大致理解以下几点:

A、 衣着不考究是因为他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了,没有时间去讲究穿着;

B、 布置特别说明他把家也变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了,科学研究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C、 珍爱图书说明书对他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书有一定的摆放顺序,便于自己查找,节省时间。

D、 珍惜时间一部分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说他对客人没礼貌等,教师可引导他们从他专著于科学研究,时间紧等方面来思考。

(3) 教师小结:开文迪许之所以有许多怪事,是因为他要节省时间,把时间用在科学研究上。用书上的话是怎么说的?(显示课件板书“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这是哪一自然段写的?我们一起读第七自然段。

(二) 学习第七自然段。

1、 齐读,要求:读后用“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是因为……”说说理由

2、 读后学生互相练说

3、 全体交流,基本说到他把时间话化在“做实验”“写著作”“查资料”等方面即可

4、 指导朗读。

三、 齐读全文

你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收获?

四、 作业: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写下来,下一课交流。

板书:

14科学怪人

怪 不怪

衣着不考究

布置很特别 把自己的一切

珍爱图书 都献给了科学

珍惜时

科学教案 篇2

【课题】发展教育和科学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识记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深化教育改革

▲理解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5、深化教育改革

▲运用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材分析】

▲重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难点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教具 投影机(片)、

▲教法 读-问-导-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下列图表,分析、讨论它所反映的问题:

表1:1998年部分国家科技实力的名次比较

国家 分数 名次 科技贡献率

美国 100 1 66%

日本 89.3 2 58%

法国 69.35 4 54%

中国 58.57 13 -

表2:部分国家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口比例

国家(地区) 美国 欧盟 中国

占总人口的比例 6.9 4.4 0.3

提示:图表反映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科技人才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较小。

认识:当前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实力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此,我国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 ……此处隐藏4442个字……体之间都存在引力,离得越近,物体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引力作用,这就是物体的重力,太阳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间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结

  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叫做物体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业

  为什么重力的方向向下?这里的“下”是什么方向?

第三课时 大气压力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5页。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压力,知道大气压力的大小,知道大气压力的用处。

  教学用品:软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盘、钩码、弹簧秤、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让小朋友试试有什么感觉。

  把吸盘按在窗玻璃上,试试不费力气能不能拉下来。

二、新课

  1、找原因

  活塞为什么抽不动呢?吸盘为什么不容易拉下来呢?

  2、活动1 吸盘的秘密(参看第72页)

  把吸盘紧紧地压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气(最好在吸盘上涂些水),吸盘就吸在玻璃上了。这是因为玻璃和吸盘之间没有空气,也就没有空气的压力,若进入空气,或空气没排完,吸盘就吸不紧或吸不住了。

  3、活动2 吸盘能挂多重的物体?

  小组同学协作,把吸盘吸在课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别挂钩码,用弹簧秤称称,比较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上挂的钩码更多,做好记录。

  4、讨论

  吸盘吸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吸得最牢固?

  5,资料 马德保半球实验(上网查找)

  ①文字资料文字资料

  ②马德堡半球实验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导入----由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灌满瓶子,以及进行吹气球比赛。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科学的实验方法是保证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这一过程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为学生后面的推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 1、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物质条件基础。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在学生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本课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丰富材料的是十分重要。 2、把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带入课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根据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用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意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事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证,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3、领略和把握课堂层次,保证课堂的.结构性。具有强烈的结构性是本课的最大特点之一,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和设计都是为满足"思维发展"这一主题而设置和存在的。正因如此,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时要充分理解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随时精心观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每个活动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活动环节的层次性,推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

学情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在前面一课时,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或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存在并且具有流动性,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感知。但是要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一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推荐】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