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时间:2025-10-25 14:39:07
中班教案9篇[精选]

中班教案9篇[精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教案 篇1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幼儿使用算盘时正确握笔的姿势的习惯。

2、让幼儿认读算式题目,了解加、减、等号在其中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学习使用算盘的同时要掌握好幼儿握笔的姿势,这个环节是很关键的一步,不能忽略,必须强化化幼儿记住。

三、活动准备:

1、每人一支铅笔以及大手一个算盘;

2、已认识“ ”号、“—”号、“=”号。

四、活动流程:

课前准备:复习儿歌→学习握笔的姿势→认读算式题目→游戏:拔河。

五、活动过程:

调整、反思。

六、教学过程。

1、课前练习:复习儿歌。

课前可利用一些有趣的儿歌激发幼儿的兴趣,稳定好幼儿情绪后复习《算盘歌》、《笔资歌》以及《小朋友,我向你几颗上(下)珠表示几》等等。

2、学习握笔的姿势。

(1)教师跟小朋友讲解打算盘时,需要用到笔写字怎么办?

(2)讲解握笔的姿势:伸出右手掌,打开呈上一下四的. 样子,再请小朋友将无名指和小指收回,变成上一下二的姿势,将笔放在靠近大拇指虎口的位置,从手心下来笔芯夹在中指和无名指的中间,然后中指夹住笔,就OK了。

(3)教师可检查每个幼儿的握笔姿势,如有不对的,应该立即纠正过来。

3、认读算式题目。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几道竖着的算式,让幼儿跟老师念出来,老师从中讲解加、减、等号的含义和作用。

4、游戏:拔河。

(1)教师请刚才表现好的幼儿分组进行拔河比赛,老师为中间的绳子,游戏开始后老师被拔到哪一边去,哪一组就为嬴家。

(2)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后多练习握笔的姿势。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画圈数数活动学习区分单双数。

2、能正确判断、区分单双数。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1到10的水果卡、笔、(人手一份),1到10的数字卡和圆形小卡片10张,箱子一个(里面装着数量1到10的物品卡片)。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认识单双数的学习经验。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通过画圈数数活动学习区分单双数。

2、活动难点:能正确判断、区分单双数。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通过画圈数数活动正确判断并区分单双数。

活动过程:

1、给水果画圈,找单双数。

(1)圈画1—10的水果卡。(将图上每个盒子里的水果每两个圈在一起,重点是让幼儿会每两个圈在一起,先数共有多少个水果并填写数字,再来找朋友把水果圈起来。)

师:今天小猴去果园摘了许多水果,请小朋友帮忙数一数每个盒子里水果数量,数好了就填在盒子下的小方格里,再给他们找朋友,把盒子里的水果两个两个的圈起来了。

(2)观察以画过的'卡片。

师:你们都给水果找完朋友了,是不是每种水果都找到了朋友?

教师小结:我们给水果找好朋友后,发现两个两个圈画能把水果圈完的是2、4、6、8、10,我们把它们叫双数,两个两个圈画最后总剩一个的是1、3、5、7、9,我们把它们叫单数。

2、操作1—10数字卡,可以区分单双数,发现10以内最大的单双数和最小的单双数。

师:现在呢!老师把这些数字宝宝请出来,请告诉老师哪些数字宝宝是双数,那些是单数吗?单数有几个,双数有几个?最大最小的单双数是哪 个?

3、做游戏“摸宝”

(1)规则:幼儿从箱子摸出宝贝后,数数里面物品个数几个,是单数还是双数。

(2)游戏2—3遍。

4、“抱一抱”游戏活动。

评析:教师教态自然,很富有感染力。数学的概念也比较清晰。最后游戏结束后,可用语言提示自然结束,不必再坐回位置上效果会更好。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条理清楚,结合幼儿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单双数。并运用观察法、归纳法、操作法、游戏法、赏识激励法,特别是操作法的运用,是突破重难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法。因为在操作中,能引起幼儿思维的积极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操作结果,达到了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

中班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 ……此处隐藏4410个字……程:

(一)、依次出示课件,让幼儿感知蒙古族,简单了解蒙古族人的生活。

1、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初步认识蒙古族。

“今天,孙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漂亮的图片,咱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播放课件)

2、教师小结:

蒙古族热情奔放,喜欢唱歌、跳舞,喜爱扎头巾、穿斜襟的衣服和皮靴,居住在大草原上的蒙古包里,在大草原上放牧。喜欢喝奶茶、拉马头琴,还善于摔跤、骑马。

(幼儿对色彩鲜艳的图片特别感兴趣,结合幼儿这一特点,我选用观察图片导入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刺激了幼儿的视觉器官,激发了幼儿的观察欲望,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随音乐整体示范律动:

1、启发引导幼儿学习骑马的动作:

“小朋友都见过骑马的人,有的小朋友还骑过马,我请小朋友来学习一下骑马的动作。”(请2—3名幼儿到前面学骑马的动作)

2、教师再次随音乐示范动作

孙老师还把骑马的动作配上了音乐,编成了一个小小的律动,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呢?(师随音乐,整体示范动作)

3、引导幼儿说一说、做一做孙老师都做了哪些动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体验蒙古族舞蹈奔放、舒展的风格特点。

(幼儿的天性好动、好模仿,针对这一特点,我巧妙地将教师示范与幼儿体验联系在一起,让幼儿从教师的动作及优美的音乐中体验到骑马带来的乐趣,使幼儿产生想学、乐模仿的兴趣为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动作做了有力的铺垫)

(三)、教师详细讲解示范律动的动作要领:

1、骑马:

骑马的时候身体微向前倾一下,双手放在身体的前方,双手半握拳做握绳状,拉住马缰绳提压腕。同时双脚并拢、脚尖着地,提起脚后跟,然后在同时压下去,一拍一次提压腕。边示范边鼓励幼儿说:“马儿马儿快快跑,驾驾驾......。”

2、提压腕:

手放在身体两侧,手掌伸平提压腕,同时头自然摆动。

3、挤奶:

两手腕在体前方相对提压腕两次,然后上下交替,提亚腕两次。

4、扬鞭、甩鞭:

左手在体前半握拳,手臂成半圆形,右手食指在头上方绕两圈后往下甩,做甩鞭动作。

(本环节以学习动作为主要内容,也是活动的重点部分。由于中班幼儿年龄小、对于动作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形象的模仿与表现。抓住这一特点,教师采用灵活机智的示范法,将律动的动作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得肢体动作更加易懂、易学,能使幼儿在学的过程中掌握技巧与方法。)

(四)、师幼一起随音乐做律动:

1、小朋友学的真快,咱们随着音乐来做一遍律动吧!

2、请个别幼儿领着做律动,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己。

(整个活动始终以纲要精神为指导,让幼儿在其中感受美,发现美,并在此基础上表现美,此环节从幼儿感受出发,给幼儿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做一做,带头做中增加自信,并享受其中的快乐。)

活动延伸:

欣赏教师准备的蒙古族舞蹈,让幼儿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孙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蒙古族舞蹈,(幼儿闭眼睛片刻,师换衣服)在欢快气氛中结束教学。

课后反思:

活动开始部分观察蒙古族图片,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以此了解蒙古族人的生活习惯、习俗等。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与小结语言可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幼儿热爱蒙古族的情感。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与音乐感受的交替配合中,幼儿对舞蹈动作的求知欲望逐步加深,在感知舞蹈奔放、舒展的风格特点的同时,又激起了幼儿学习动作的兴趣。此环节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与分解动作讲解示范下,幼儿很快学会了动作,突破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的动作协调性也逐步加强。幼儿由被动到主动学习动作,师幼情感共鸣,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知道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友谊的温馨感。

2.运用形体动作表现不同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图片:观察各种表情

2.图片:各种面部表情

3.铃鼓、节奏轻快的音乐

趣味练习

趣味练习

活动过程

1.出事图片:表情图

请幼儿看图片,找一找,看哪两个表情是一样的?

2.教师表演几种表情或动作

让幼儿想想:这样的表情或动作让你感受到的是快乐、生气、还是害怕呢?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高兴、害怕、害羞或者生气。

4.幼儿讨论:

(1)什么时候会高兴

(2)什么时候会生气

(3)什么时候会哭

(4)什么时候会害怕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小结。

5.拓展幼儿思维

(1)快乐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表情或动作表达

(2)害怕的时候又可用何种表情或动作表达

(3)生气的时候可用何种表情或动作表达。

6.播放音乐或用铃鼓打节奏

请幼儿随着节奏在教室中自由走、爬、跑、跳,

音乐停止,教师就说出一种情绪,请幼儿用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活动延伸

让幼儿分组交流活动中有趣的事。

中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公用设施,知道它们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是我们不说话的“朋友”。

2.激发对公用设施的喜爱和爱护之情。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活动准备: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不说话的`朋友》

2.准备《未来小区》的画板、各种公用设施的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1.利用多媒体课件,引起幼儿兴趣。(课件1)

2.参观文化广场的公用设施,交流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

(课件2)提问:你看到有哪些东西是为我们服务的?

二、认识路灯和健身器材的作用,萌发爱护公用设施的意识。

1.认识路灯的作用。(课件3)

2.讨论:路灯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朋友呢?

3.了解健身器材及其作用。(课件4)小结:所有这些东西对我们都很有用,给予我们很大帮助。可真像我们的朋友。这些朋友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公用设施”。

三、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熟悉或曾经使用过的公用设施

进一步累积知识经验。

1.幼儿讨论,说说自己认识的公用设施。

2.欣赏各种公用设施。(课件5)

四、我为小区请“朋友”。

1.展示“未来小区”画板,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请幼儿为小区请朋友。幼儿操作,自由交流。

活动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探索更多的公用设施,并和同伴一起分享。

2.在美工区设计未来的公用设施。

《中班教案9篇[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