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读后感

时间:2025-11-23 12:26:08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读后感1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老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却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用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创新。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

《陶行知》读后感2

《重读陶行知》一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重读了陶行知的文章、诗歌、小说、书信、便条等,把陶行知思想与当代教育的实际问题相联系所著。全书以73篇教育随笔的形式,展示了他对陶行知思想的认识和践行,重溯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先生的尊崇、对教育的关切,引领每一个教师要追寻陶行知教育的初心,做有良知、有智慧、有担当的中国教师。

读完整本书深深觉得,李镇西老师不仅仅是在解读陶行知,也是在读今天中国的教育,更是用行动在向我们诠释该如何学习陶行知。

一、学陶要有真心

记得李镇西在《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中,六次发出了“愧对您呀,先生!”的愧叹。这六次愧叹饱含了他对真教育的追求,体现出了他对陶行知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真挚信仰。

陶行知在“新教育”中对新教员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要有信仰心”。《重读陶行知》中的《“看他开花,看他成熟”》就专门叙述了教师“要有信仰心”。学习陶行知就要信仰陶行知,崇敬陶行知的伟大人格和教育思想,才有学陶的真心。

心中有信仰,手上才有原则,脚下才有底线,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行有行规,业有业忌,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的规矩和禁忌。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应当要有我们的规矩和禁忌,应该要有所拒绝有所坚持。拒绝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保护,坚持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就拿校园比赛活动来说。曾组织班级学生参加校园解说员比赛,经过学生自主备赛后,班长、副班长和其他两位同学进入了班级决赛。另外两位同学,一位是现场紧张型的,每次课堂表现很好,一到考试就会因为紧张而砸场;另一位是长年的作业困难户,单亲且父亲长年不回家的,个人卫生、学习习惯都很糟糕的一位女生。

按常规套路,这次的校级参赛选手肯定是班长和副班长。但从他们的备赛情况看另外两位同学也是很认真的,而且也很希望能够争取到这次展示的机会。再三斟酌,最后决定让班长和副班长辅导另外那两位同学参加校级比赛。参赛名单报到学校后,领导看了很生气,还说我对待学校工作态度很敷衍。

我没有反驳,也没有改变。比赛那天,现场紧张型的同学没有紧张,顺利完成比赛;各方面习惯都很糟糕的女生,穿着很整洁,语言也很流畅。那天,他们俩与年级的学霸同样都是二等奖。比赛结束,我还特别安排班长和副班长在班上召开了一次颁奖仪式,并让两位同学把备赛的过程向全班同学作了分享。

不只是学生比赛活动,还有很多公开课教学。我们也总是会把机会给优秀学生,学困生再积极都很难进入展示的场子。因为我们怕他们在活动中砸了场子!因为他们给不了我们想要的!

孰不知课堂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 ……此处隐藏15147个字……主张追求真理做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从此“追求真理的人”便成了晓光生活中的座右铭。通过这件事,陶行知先生不仅仅教育了他的儿子,更使我们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讲究诚实,不要弄虚作假!

陶行知显示不仅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现如今,我们大部分的学生只懂得死啃书本,而不懂得去问老师,所以在用的时候便会发现不灵。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着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陶行知教育故事》虽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故事也相对普通,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却是让人不可忽视的。我想每一个认真地阅读了陶先生的教育故事后,都会像我一样被他坎坷而伟大的一生深深感动,更会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陶行知》读后感13

前几天我读了《陶行知的“四块糖”》,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陶行知先生当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去。

陶行知先生连续掏出了四块糖给了那位男生,但是,陶校长先生掏出的`不是区区一块糖,而是四块糖。原因是第一块糖是那位男孩比陶行知先生先到办公室,第二块糖是陶行知先生令他不要打同学,他立即住了手,第三块糖是因为他打同学是因为那个男孩欺负女生,第四块糖是因为那个男孩已经认错了,奖励给他的糖。

陶行知先生以“发糖”为奖励,而且这四块糖有着的宽容之心,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有什么理由,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正如结尾: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的人生之舵。

陶校长的那“四块糖”,虽然很渺小,也很微不足道,但是,让那位男孩吃在了嘴里,更甜在他的心里。

男孩自己犯了错误,得到的竟是表扬。

陶校长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正是因为他的宽容、理解与教导有方才矫正了一个学生的人生之舵。作文

《陶行知》读后感14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免为这样一所小学校叫好,因为这个学校不但教学生读书,并且教学生做事。

即使是此时此刻,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以为学校就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教他们做事,学生家长也认为没有这种必要,只是认为在这里能够承受学问即可,这里所讲的学问,主要是讲书本学问。而燕子矶小学,却在短短的半岁时间内,使学生从原来的七十人,加到一百零一二十四人。思索其缘由,我想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一些符合生活须要的学问,学生在学校里既然肯做事了,会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会做事了,自然也赢得了家长对他们办学理念的认可,所以这所学校在短时间内规模扩大也应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矶坡上因为经常有人倒垃圾,很不干净,丁超校长就领学生们把全部的垃圾扫除一空。村民不知道卫生,仍是时常把垃圾倒在这个地方,但村民只要往这里倒,他就会去清扫,村民倒一回,他就清扫一回,后来,邻居竟然也责怪起往这里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矶也就从今干净了。

看到这儿,我不禁对丁校长的行为竖起了大拇指。对于村民们乱倒垃圾的行为,他既没有埋怨,埋怨他们素养差,不懂得讲卫生,也没有在那里竖一块此地制止乱倒垃圾的牌子。他采纳的方式是别人倒我就扫,正是这种无声的举动影响了村民,使他们自己在内心愿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后来形成了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情形。

润物细无声,在无声之中他的这种行为影响地也不仅仅是燕子矶小学的师生了,而且影响了村民,让一种好的行为影响到四周全部的人。

是呀,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与我们的志向不相同的时候,与其埋怨,不如放平自己的心态,通过自己的行动努力去变更。

《陶行知》读后感15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我们阅读了《重读陶行知》,书中许多章节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孩子的错误算不算“错误”》这一篇。

李镇西老师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无论是陶行知,还是苏霍姆林斯基,两位杰出的教育家都没有否认我们今天所说的“差生”的存在,他们对我们最可贵的指导,就是正视“差生”的存在,分析存在的原因,并研究在实践中如何转化这些“差生”。仔细考虑“差生”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读了这一章节后,我静心反思了一下自己在教学中面对“差生”的处理办法似乎有些简单了,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几位老师商量了一下,对于我们所带班级的“差生”进行了家访。

20xx年7月11日我们开车大约1小时来到了我们班一位男孩的家里,这个孩子这一学期以来让所有代课老师都感到头疼,早恋、逃学,经常不写作业。和他的爷爷、奶奶交流后我们才知道:孩子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70多岁的爷爷、奶奶照顾,我这时才明白,孩子之所以难管教,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孩子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是家访,我们竟然不知情,反思一下,作为孩子的老师,我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很不够,每当孩子犯了错之后,我只是严厉的批评,对孩子缺乏耐心,并没有去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原因。“要想完成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是陶行知当年对晓庄师范全体师生说的一番话,今天读来,感觉这是陶行知对中国的每一位教师的殷切叮咛。对于我们班的留守儿童,我们几位老师利用假期一一做了家访,特别是不听爷爷、奶奶话的几位孩子,除了和孩子谈心,进行思想教育之外,对于孩子的假期作业,我要求他们标注上日期,每天发给我。孩子作业里出现的错误,我也一一订正,如果有孩子不能坚持,哪天没有发作业,我会打电话督促他(她)们完成作业。对于后进生,我们教师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从而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育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育者必须带着思想也带着感情尽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只有当师生彼此心灵相通,彼此能够感受到对方的脉搏、能够听到对方的心跳时,教育才能真正发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只见“分”(考试)不见“心”(精神)。如果目中无人、心中无爱,即使校园的大楼再豪华,墙上的理念再先进,学校有再多的光环,校长有再多的头衔……也不是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希望它今后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重读陶行知》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不断前行。

《《陶行知》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