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时间:2025-11-23 10:13:06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荷塘月色》教案1

教学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方法:分析、鉴赏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

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1、“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希望反抗,但是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希望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里明显可以看见孩子安详地谁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静,很温馨;

在“带上门出去”中的“带”,有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假如是有矛盾的话,关门是就不会那么轻,体现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闷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静、作者想起荷塘,给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笔、

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句从“已经听不见了”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体现了环境的宁静,更反衬出作者的“颇不宁静”,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宁静的环境,而得到心里的宁静、

【小结】本段中的“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这写叠词,产生一种韵律美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义:“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也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点线索,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文章的主体)

这一部分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试把它整理出来。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树多、寂寞是小路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对比;

没有月光(阴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对比、

2、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说“这条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许多树,显得阴森森的,当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吗?

这是关系到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就会更显得当天晚上的宁静与自己内心的寂寞、后面两句更通过对比,更显现出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氛围,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种朦胧感,这种氛围把以往阴森森的阴冷气氛打消,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

淡淡,朦胧的感觉;

作者这里没有用上热烈、激昂的色调,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踱”的这些性质,更能体现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闲、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平常的自己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

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现在是自由的人、

3、从现在开始作者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段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产生了变化,并且得到暂时的解脱的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里作者借助了宁静的小路,宁静的塘岸,开始排除烦闷、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个“自由人”吗?

作者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 ……此处隐藏45182个字……多本多喻。

B为什么描写荷花要用3个喻体?(博喻作用)

3)分析内容1c,基本实现目标1c

①揭示内容1c,接近目标1c

A提问:描写荷香的比喻修辞有什么特殊处?(通感特点)

B口述通感定义

②强化内容1c,逼近目标1c

引入心理学概念移觉,通过分析描写清香的通感句分析通感的心里基础联想和感觉移借。(通感作用)

③延伸内容1c,拓展目标1c

分析《围城》中通感句

4)回归内容1,检测目标1达成度

让学生仿照段4的板书分析,板书段5、段6的内容和所使用的方法。

第二课时

1、引入内容2,指向目标2

简单分析7、8段内容,请同学思考该部分为何在旧教材中被删掉了?

2、揭示内容2,接近目标2

分析文章圆形外结构,指出忆江南与该结构的矛盾。

3、强化内容2,逼近目标2

提问:现在教材中为什么还原了作品原貌?

*可以删是从单纯的空间或纯写景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来说,不该删。

1)引入内容3,指向目标3

指出本文非单纯写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内容3,接近目标3

①多媒体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内容;

②从两幅秋日夕照图的对比分析,解释情景交融的内涵。

3)强化内容3,逼近目标3

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画出情感变化曲线图,强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内容2、3,拓展目标2、3

1)从情感变化曲线图分析指出,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2)从结构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忆江南不该删的理由。

5、回归内容2,检测目标2达成度

1)请同学阅读课文补充材料关于圆形结构的分析(首段),思考:教材中的圆形内结构与前面分析得出的情感变化曲线图结构是否矛盾,该怎么理解?

2)试用圆形结构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次自己熟悉的留下过深刻记忆的游记。

五、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一.解题并列

二.重点段分析

月光 正写 树色 面

清雾 杨柳 点

叶子、花 远山 远景

树影 路灯 近景

蝉鸣蛙叫

三.圆形结构与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尾声)

《荷塘月色》教案15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师介绍朱自清的生活经历,期间穿插学生朗诵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片段,包括《我是扬州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白水祭》、《背影》、《悼亡妻》等。

第二课时

教师带领同学概括文中出现景物的特点,分析写作方法,体味文中的语言美。

第三课时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一片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叶脉?(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答:精美的语言、贴切的修辞、完整的结构

请看这幅简单的叶片图,我们发现了它并不完整,缺少的是什么呢?

答:叶子的主脉,也就是文章的主干。

文章的主干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再次走进

分析课文

1 请同学回答文中的景物可分成哪几部分

答:小路、月色下面的荷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

2 根据课文分析这几处景物的特点(答案不必统一,能够体会出作者努力营造的意境即可)

答:小路――幽僻

――恬淡、安静、朦胧

荷塘四周――热闹

3 请同学思考,在这或幽僻或朦胧或安静或热闹的景色当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出门时――不平静

在小路上――得到自由,超脱

欣赏――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聆听荷塘四周的热闹――重归失落

惦记江南――无限向往

走回家门――回到现实

板书

幽僻 朦胧 热闹

不平静 自由 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失落 向往 回归

4 经过这些分析,请同学画出作者的感情脉络

学生将黑板上标注出的感情基点连接成线

5 连上了这段线,叶子成为完整的叶子,文章也是一篇动人优美的散文了。

大家可以看出,文中的景物,已不是单纯的作为景而出现,它被作者的感情涂上了一层新的色彩,这也就是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整体感知,体会升华

请同学听三段音乐,然后说出哪一段的感觉与的风格最接近。

播放交响乐《命运》、琵琶曲《十面埋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分析:虽然作者的心情主要基调是不平静,但幽雅的荷塘与恬淡的月色缓解了他内心的焦躁不安,《命运》的强大震撼与《十面埋伏》的紧张都不适合于作者此时的心境,只有悠扬柔美的《梁祝》能够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淡淡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对比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事先将中国台湾作家颜元叔的文章《荷塘风起》印发给学生,以备课上之用。)

1. 请同学们根据这两篇文章,在头脑中分别作两幅画,然后将心目中的图画描绘给同学听。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从色调、色彩、构图等多个方面作描绘,但要说出他们清幽与明丽的不同意境色彩来。

2. 请同学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荷塘,却能构筑出截然不同的两幅图画?

答:清幽的意境,是由朱自清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感情相结合而产生的'。而《荷塘风起》虽然也描写了一个荷香芬芳、宁静翠绿的世界但它是由阳光、荷叶、清风和“我”的情感水乳交融而形成的,所以这样的意境更多的染上了阳光明丽的色彩。

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家的笔下,景物因人的出现而变得充满动人的色彩,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否也应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景物,从而使它们焕发出个性化的魅力呢?让我们一同来试试看,做到心中有爱,做到笔下有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教案点评:

教学由分析课文到整体感知,体会升华再到对比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结构清晰严谨,层层深入,把提高能力作为最终目的,是设计的最大特色。

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选择出其中的精品,在课堂上推荐给其他的同学,大家讨论,进而深入探索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特点,全面了解其语言特色。

2.鼓励学生经过阅读后,试着画有关荷塘的简笔画,有助于明确荷塘景物的描写重点以及朱自清先生的行踪。

3.让学生用通感的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荷塘月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