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破衣烂衫、忍饥挨饿,但朝气蓬勃、意志坚定”,这是书中所介绍的红军最初的模样,读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红军的真实样貌。
《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部纪实作品,由埃德加·斯诺通过实地考察,对战争亲历者的专访,首次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红军和苏区的真实情况。记载了多位革命领导人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胡愈之曾经说过:“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一直以来,我对红军的印象,便是高大威猛,战无不胜。他们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历经无数场战斗,将中国军人英勇机智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星闪耀中国》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那令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道:“大渡桥横铁索寒”,讲的就是长征中勇夺泸定桥的'故事。
当时,红军长征走到了大渡河边,过河只有唯一的通道,那就是泸定桥。桥上16根铁索延伸向河对岸,但铁索上一半的木板早已被狡猾的国民党军队拿走,河对面,就是敌军的机枪。红一军团抢先一步,顺利渡河,但是后面的大部队却被敌军发现,正追逐而来。铁索下,是波涛汹涌的河水;河对面,是虎视眈眈的敌军;身后,还有追赶而来的敌人。被逼入绝境的红军并没有退缩,他们由30人组成的“敢死队”为后面的大部队开路。他们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爬上摇摇晃晃的铁索。一个战士落入河中,又有另一个战士靠近桥板。他们用身体搭成了一座“人”桥,艰难地让部队过了河。
读到这里,我仿佛也来到了大渡河畔,耳边回荡着他们嘶声力竭的呐喊声,眼前浮现着一双双坚定的眼神。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场大渡河上的较量已载入史册,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熠熠生辉。
都说生命诚可贵,他们难道不要命吗?哪个正常人又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正如书中所说:“这些战士参军不是为了混碗饭吃,而是甘愿为了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信仰的力量。他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了中国的和平统一,心甘情愿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哪怕是生命。他们是大渡河英雄!这场较量,拼的并不是谁不要生命,而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对信仰的坚守。
和平年代,或许没有什么需要我付出生命去换取的。但若我能学习红军战士,在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时,能咬咬牙,狠狠心,对梦想多一些坚守,脚步多一点执着,再往前踏一步,或许就能成功了!
勇夺泸定桥只是长征中的一个片段,二万五千里征程中,无论是四渡赤水河,还是飞渡金沙江,都展示了红军的智谋和勇敢。长征,是一场盛大的举国迁移,也是最为震撼的奇迹之一!而这样的奇迹,唯有我们的军队能做到。
红军的战斗力体现的是共产党非凡的精神和素质,这也是缘于优秀的领导。老一辈优秀领袖,如毛泽东、贺龙、周恩来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远见卓识,才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这段历史,从而学习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真正明白了让这场战争胜利的原因。大渡河上的较量已成为历史,但重读历史,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血的历史图册,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共及其军队所经受的苦难、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中共党人的每一次浴血奋战,多少人的鲜血铸就了我们的今天,可想而知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这不得不使笔者想到《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毅然离家出走,投身“地下革命”事业,为革命付出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为党的'革命事业倾尽一生心血,鞠躬尽瘁。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路程上,面对重重挫折打击,不管是林道静还是保尔,他们都不曾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他们知道这条路艰辛异常,可他们只当这些打击、坎坷是丰富人生的元素来对待,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命运,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的精神,在现在当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了。这本书可以说是当今最客观,最真实的一本书。作为访华记者,埃德加斯诺即没有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那种憎恶与恶毒,也没有对共产党的盲目崇拜,他写这本书是没有带着任何的个人感情与个人偏见,所以,他的看法可能是最真实的。
进入根据地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简直是大错特错:共产党是一支为百姓服务,为解放奴役中的中国而奋斗的英雄军队。毛泽东是一个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生活充满激情。除此之外,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百战百胜的林彪,令地主乡绅闻之色变的贺龙。更有一大批为了革命可以抛头颅撒热血的英雄好汉。他们用火一般的热情、钢铁一般的意志,斩去了旧中国的毒瘤,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相反,国民党反而更像是一群土匪,他们对日本侵略者做出不抵抗政策,却对同是中国人的共产党赶尽杀绝,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把中国社会搞得乌烟瘴气,却派人把自己美化成“抗日英雄”,而土匪般的过去,才是他们真正的历史。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把这段真正的历史,把这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呈现在这本书上,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群有气魄有风度有力量有抱负的领导者,让我们认识到了这真正的历史。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感触颇深。作为一名读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这位伟大领袖的不凡思想和卓越领导才能。
他所倡导的人民群众路线,以及他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明智决策和英明领导,深深地感染着我。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要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这本书是一本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会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的优良精神和革命传统,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美好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4读《红星照耀中国》,想当年贺龙拿着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他袭击了国民党的人,毫无畏惧之心,随后加入国民党,最后在南昌起义后又加入了共产党。
他是大家公认的“黑头头”,是一个正义感十足的好男人。不像杜月笙那样反抗正义,引发惨案。他性格急躁,但又很谦虚,可以像唐太宗一样虚心听取意见,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在将士们面前更有信服力。加上他雄辩的口才,成就一支庞大的队伍,也为红军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贺龙,他平易近人,照顾下士,即使在长征那最艰难的岁 ……此处隐藏3771个字……程,亦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高举红军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2这几天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本纪实性很强的作品。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这其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万里长征。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万里长征开始有三十万人,而经过长征后只剩三万人。过大渡河的时候,桥被拆了一半,对岸还有机枪手,而红军们不畏险阻勇敢的爬了过去,把炸弹丢向敌军阵地。过大草地时,藏人向红军开枪,不让他们拿到牛羊,红军只能艰苦的吃甜菜、萝卜、草根。
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山脉时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包围。
长征所折射出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繁荣的重任。我们要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发展而努力奋斗。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3《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也许大部分人一提到这本书就马上都会冒出一些名词: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国民党,共产党,苏维埃等等,但我今天我从这本书里得到的,了解到的也许不止这些,我的意思是,从这样的一本书中,我们能得到些什么不一样的,特殊的东西。
“探寻红色中国”第一篇的标题,就已经揭示了这本书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思想,就是探索与好奇。作者斯诺只是打上几支疫苗,就敢于坐着火车进入当时在外界名声并不怎么好的红色中国,除了斯诺本人通过与宋庆龄的交谈对红色中国改观之后,斯诺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都必不可缺;同时在共产党的多个领导人中,都有着这种不顾一切的探索精神,敢于做,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成长同样为这本书中的的重要精神,也同样是整个共产党,整个红军的的重要精神。中国的共产党组织同样是经历多种挫折,在险恶的环境中缓缓成长,这也同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来之不易;红军同样如此,五次的国民党剿共战争,每次的胜利都不骄不躁,每次的失败都能总结经验,所谓的成长便是如此,不断地经历挫折,不断地总结。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动容的反而是每个红军战士在背后的生活的'模样:在吴起镇的兵工厂里,工人们会打篮球,爱唱歌,爱跳舞,一起办墙报,做演出,识字育儿;在红军军队中,士兵们跳远跳高,赛跑跳绳,吃完饭就积极地打乒乓球,听着缴获来的留声机里的音乐;保安里的干部和指挥员们,和斯诺打网球,打扑克牌,做巧克力蛋糕,每个这些令人尊敬的人物,原来他(她)们也与我们相同,有着自己的生活,原来他(她)们的生活也如此绚烂多姿,仿佛他(她)们的形象就跃然眼前,仿佛他们脸上的每一个生动的表情,他们逼人的英气与活力,都浮现眼前,我们也就真的与他们会心一笑,仿佛淘气的歪过头,笑着同时说出:“我们都是一样的啊!”。
最后让我们回归到我们的这个标题吧,“红星不仅照耀中国”,我认为,这个红星不仅代表着苏维埃,代表着共产党,更是每个人在拥有了自身信仰后,或是在实现自身价值,追求理想的路上,那个拥有着充实生活的自己,是向目标努力冲刺时的那份心情,是为了信仰不顾一切,奋力向前的执着与拼搏。所以,我希望的是,每个人都能努力的生活下去,不再为了小事争吵,不再战争,让千千万的理想与和平构成闪耀的红星,照耀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4在即将上初二的暑假中,我与埃斯加·斯诺一起走过这条雄伟的红色之路。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作者埃斯加·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红色区域,成为了第一个进行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斯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日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红色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善于表现人物的外貌、心理、个性,大量采用白描、细节描写、对话、特写等表现手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斯诺在书中用细腻的笔触写到了多位红军将领:气度恢宏、学识渊博的毛泽东,温文尔雅、谈吐不凡的周恩来,健壮如虎、疾恶如仇的贺龙,德高望重、老当益壮的徐特立,信仰坚定、热情真诚的徐海东……这些传奇式的人物个性鲜明,颇具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深深地感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光辉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和感受到伟大的英雄壮举,从而擦亮心中的信念之灯,点燃心中的红色激情,并将自己融入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让红色精神在不断地传承中获得永生。
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共产党就似一颗红星,永远照耀着中华大地!红军长征精神永存在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读了《红星照耀中国》之后,我有一些想说的话。
先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他叫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他只身前往陕北苏区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导人的专访,首次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红军和苏区的真实情况,并由此创作了纪实文学经典《红星照耀中国》,成为世界报道中国红军的第一人。1949年后,斯诺曾三次来华访问,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其著作《红星照耀中国》成为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斯诺写工农红军,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写延安红色政权,他的观察点、态度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他的纪实写作毫不做作,是质朴而真诚的。斯诺以“他者”的目光来观察“红区”,他对共产党抗日政策的转述,对“红区”生活的描写,自然也会带有西方记者的立场,但他力图还原真相,没有带上“有色眼镜”,更没有刻意“过滤”,从而保存了历史的真实与丰满,是那种有质感的真实与丰满。斯诺是记者,又是有天赋的作家,他的报导“很文学”,可读性很强。特别是对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许多革命家的`采访,注入了人性的关怀。在他的笔下这些人物有理想有情怀,有非凡的魅力,但又有人间的味道。在诸如饮食、住宿、开会、舞会、恋爱,甚至房屋摆设、身体语言等有趣的细节中,我们能感受到陕甘宁边区那种特有的气氛,在激越、紧张和进取中,也不无自由和舒展,以及个性的张扬。这些记载似乎信笔写成,毫不拘谨。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虽然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但他却生动地写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以及共产党不屈不挠的精神。


![[优秀]《寄小读者》读后感](https://img.jihtu.com/upload/1061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