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读后感

时间:2025-11-23 14:39:06
《彷徨》读后感

《彷徨》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彷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彷徨》读后感1

中国何人领呐喊,文坛从此感彷徨。——斯诺

在微风的拂动下,书页缓缓翻动,一个鲜明的人物跃入眼帘——祥林嫂。她没有沉浸在丧夫的痛苦中,为了生存她来到鲁镇,开启了一段崭新的生活。30来岁的她能干、对工资要求也不高,很快得到了鲁四老爷一家的重用。后来她又再次嫁人,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可命运弄人,她的丈夫与儿子相继死去。她被婆家无情地赶了出去,为了生活,她再次回到鲁镇。出于情面,鲁四爷一家又收留了她,却不再重用他。在人们的污言碎语中,她用尽自己一生的积蓄,为寺庙捐了条门槛,只是想减轻自己犯下的罪过。多年以后的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飞雪中,无人问津。

闭上书页,我沉思着,回想着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她的死说明了封建社会里劳动妇女,受到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联合绞杀,反映了封建制度的罪恶。青蛙在池塘边歌唱着,仿佛在为身在这和平的年代而窃喜。一轮圆月高挂在天空上,俯视着人间,或许它见证过历史的变革。不知怎的,我突然想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当时的鲁迅。想到鲁迅,也无非是其极具特点的直立的头发、一字须、严肃不苟言笑的脸,让人心生敬畏,但也只是了解这些了。

打开浏览器,抛开那些人尽皆知、熟记于心的信息,了解到此书出版于辛亥革命期间,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让他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彷徨》的出现正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的黑暗及其对新社会的探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一生的写照。他年轻时去到日本留学,想成为医生,救治国人,可在日本的求学经历让他意识到,中国问题不是人们身体上的疾病,而是思想上的麻木,所以他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想改变人们腐朽的思想。他的一篇篇文章,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对其的讽刺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也曾参与新文化运动,呼吁人们改变封建思想。他著有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在文学上有很大造诣。辛亥革命的失败让鲁迅先生极为失望,他也曾迷茫过,可他不曾停下探索的步伐,创造了中国文化上的'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看着满天的星辰,再看着杂乱无章的桌子和满是红叉叉的作业本。我突然发现我不应该这样堕落下去了。我要坚持!于是,我开始奋斗,不再思绪飘散,不再怨天忧人。我要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拿起笔,挥洒汗水。此时此刻的我,有坚定的信念,纵使要历经千难万险也终将站于峰顶。我不会害怕挫折,即使明天迎接我的刀山火海,我仍会向前!因为我坚信,汗水是成功的润滑剂!我是火烧不尽的野草,再猛烈的火焰也不会让我惧怕!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将会变得更加坚韧。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对梦想的偏执。

鲁迅坚定不移的精神,让我不再迷茫,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彷徨》读后感2

《彷徨》通过旧社会的人,物,事编织出11个短篇小说,蕴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陋习,是一本由字组成的20年代的相集,细阅下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作者愁绪的踪迹,愁如书名,正是彷徨。

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无论故事情节有多精彩,文笔有多流畅,也掩饰不了其中心总是围绕着彷徨一词,在不同的情景中体现出这种与犹豫不决或后悔联系在一起的心情。

鲁迅的这11篇小说中每篇均能寻到彷徨的轨迹。

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曾有希望后又幻灭的妇人,失去丈夫儿子,亦没有梦想和目标,就这样碌碌无为地面对着冰冷的生活无止境地彷徨下去,直至死神的怜悯。

《在酒楼上》写的是"我"的旧同事吕纬甫,叹说人匆匆一生,生死只是一个圈的起点跟终点,挣扎无效,摆脱不了,对人存于世的意义感到彷徨。

在《肥皂》中,肥皂本是一种洗掉污迹的东西,但社会上的病态又如何洗掉了,社会的'陋习想求变却无力,为国家的前景感到彷徨。

《长明灯》中的疯子想把长明灯打灭,后却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想说的只是想打破人们传统又不切实际的迷信,但在根深蒂固的基础下该如何连根拔起植入新苗呢,这也是对社会的前景感到彷徨。

在《示众》中,主角不是被示众的人,而是围观的人,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

只是要看,便看了,这种不正也是中国人长命百岁的恶习吗,彷徨的也是如果改变这个患病的社会。

在《高老夫子》中,以为借高尔基的头衔便高大起来,往日的朋友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实际上还是那胸无点墨高夫子,无论把一只猫打扮得怎像狮子,它还是一只猫,本质上并不会改变。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跟吕纬甫有所相似,只不过魏连殳终以死去诉说人生道路上的彷徨而已,有起有跌的生活让人有所觉悟,可明明这一刻已觉悟,可一转弯又陷入彷徨中,反反复复何时才完,生始死终,借死逃避彷徨或者也不失一个好方法。

在《弟兄》中,对于弟弟的病,为兄所受的煎熬不单是为弟弟的病而愁,更有从后看出是否可以把弟弟抛出街外以免传染自己传染性的内心矛盾,两种思想的激烈搏斗便是想透示对人性的彷徨,犹豫不决不是兄没有情,而是为情死的觉悟并不是人皆有之,敢献出的虽然是伟大,不敢的亦属人之常情,何来对与错。

在《离婚》中,一个乡下妇女以泼辣震慑众人,但在有势的官一声下变得惊慌失措,强烈的对比全因中国的制度上,两千年来中国均是封建统治制度,这种专。制性压得人们不能畅所欲言,为国忧心。

彷徨二字足以总结全书,每一个人都一样,是生为起点,绕了一个小圈子,然后回到名为死的终点。

不同的只是所绕的圈子的大小,这路上便是沿着彷徨去前进。

《彷徨》读后感3

鲁迅的《彷徨》多是以农民知识分子作为中心人物,在思想苦闷的二十年代中期,鲁迅注意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精神上的穷困潦倒,无论是《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还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都能从中都感受到鲁迅的深沉与愤慨之情。鲁迅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匕首一般深深扎在敌人的胸膛,刺痛敌人的神经,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贫苦人民的生活,从平凡中感受震撼人心的东西。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现状都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深沉有力地控诉了旧时代地主豪强的压迫以及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表现了自己对人民生活贫穷、精神麻木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中华民族命运的殷殷期望与高盛呐喊,触动我们的灵魂深处。

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祝福》一篇,鲁迅以命运多舛的祥林嫂为描写叙述的对象,取材于社会现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从人物悲 ……此处隐藏7939个字……的'过程。

虽然鲁迅先生的文笔不太华丽,但他用字很妙,《示众》中描写小学生看热闹的急迫:“飞奔上来,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群中直钻进去”按帽子这个细节把人群中的拥挤,小学生的急不可耐表完全地表现了出来。

鲁迅先生创造了这么多人物,又通过人物的故事揭示他眼中的中国人的品性,虽然我无法相信他们所处的社会,就如鲁迅先生笔下的一样黑暗,但我又不否认这一点,仔细一想,鲁迅先生所批判的讽刺的悲哀的,难道就只有那个时代吗?

《彷徨》读后感13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开始了,参加运动的人,各走了不同的路,而鲁迅感到孤独和彷徨。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在那时黑暗、无情的旧社会的压迫下,一点点被吞噬。

《祝福》中祥林嫂在不幸的遭遇,一步步沦为失魂落魄的乞丐,最后无声无息地惨死在雪夜。祥林嫂在鲁四爷家干活,像鲁四爷这有权有势的人却对百姓毫不关心,让我感受到当时受旧思想束缚社会的冷酷,还有民众的无助。

面对这种命运的,还有知识分子。《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年轻时想改革中国,在历经次次失败和别人的打压下变得敷敷衍衍,现在却渐渐做着无聊的'事情消耗生命。那是的人们敢作敢为,又愚昧而胆怯,一开始是满腔热血,最终是空。鲁迅是这样一潭死水里一直追求光明的鱼,弃医从文的他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用文字,唤醒那些思想还在沉睡的中国人。

可鲁迅笔下的一位作家却与他大不相同。《幸福的家庭》中的作家幻想了一个处处都完美的幸福家庭,这个家却在中国无处安置,最后把这个不存在的点A。这讽刺就是逃避现实,不敢面对黑暗的作家。

《示众》里的看客对巡警牵着的犯人一点也不关心,只是想挤进去看热闹。我感到着实可笑,他们冷漠、麻木、愚昧,他们有的是孩子,有的是大汉,都莫名其妙地挤了进去。

鲁迅笔下的人们,让我们醒来了,让我们的思想醒来了。自己想做好的事,就如改革中国一样,是一场持久的战斗,有敌人不断地进攻,也有我们重新站起来的时候在重重灰暗之下,努力地打破常规,去追寻我们充满希望与光明的远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彷徨》读后感14

这是一篇名为彷徨的《彷徨》书评,重读《彷徨》是因为考研考场上的一道题,要求答出吕伟甫的出处及性格特征。读过《彷徨》再看到这样的一道题,我不否认我兴奋了,连右手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证明她自己,然后我就看到她稳操胜券地在答题卡上写下了《上西楼》三个大字。

在拎起右手问她一句“小老妹儿,你怎么肥四?”和重读《彷徨》之间,我选择了后者。话说“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原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想走进文学作品,没想到走进文学作品的同时也相对地远离了我自己。学汉语言文学大的弊端就是读完这些经典篇章,脑子马上反射性地浮现出关于书中分析人物形象、社会背景、中心思想的文字,方方面面,明明白白。然后认命地在各种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的夹缝中坚强地独立思考着。

十几岁的时候读《彷徨》和现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读《彷徨》,心境和感慨大有不同,相同的是我一直坚定不移地确定这是一本好书。对于“好书”的定义,书友们众说纷纭,但是我坚信一本既揭露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丑态又表现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现状的书,是一本永不过时的好书。《祝福》《肥皂》《弟兄》以及剩下的任意一篇文章,都是对现在的中国社会无比写实的描述。

少年的天真与鲁迅的深刻并不契合。记得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上读《祝福》,尽管老师和参考书都说可怕的是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人们,我却依然固执认为可怕的是狼。现在读《祝福》,再看一看社会新闻,民国时期的喜欢围观取乐的人们仿佛被复制,然后粘贴到了二十一世纪。

看完《肥皂》,我好像穿越时空听到了民国许多夫妻的无奈心声和现在的夫妻们心里的那一句“凑合着吧!日子还是要过下去的。”一对夫妻的相处模式既具有民国时代特征,又具有二十一世纪的时代特征,无数凑合的夫妻组成了无数凑合的家庭,培育了无数将继续在婚姻里凑合的孩子。即使孩子并没有从“凑合”中获得任何好处,也依然要背起“凑合”当中大的那口锅。

《弟兄》是我喜欢的一篇,欢喜之余又意犹未尽而心生惶恐,连忙买了一本《三闲集》以做宽慰。我不是一个八卦的人,却也对周树人、周作人的兄弟失和有过好奇,是因为什么失和呢?事实果真如周作人所说吗?兄弟俩的'真实关系到底如何呢?这一切都在《弟兄》中得到了解答,我一向认为这篇以兄弟关系为题材的小说要比周作人许多许多的回忆录更能凸显现实。不同于周建人的自学成才和自立门户,周作人一辈子都在以写鲁迅的生平回忆为生,如果放到今天,他的行为就是一种炒作和对他人的消费。无论是以前的兄弟,还是现在的兄弟,正如沛君和靖甫,兄弟之间,爱是爱的,而爱在利益之间又算得了什么呢!

就像一个改不掉缺点而磕磕绊绊上路的孩子,与中国优秀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的是滞于旧时代的社会意识,这大概是考研政治多年来都要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原因。这本书时至今日的热销就足以证明今天的中国仍旧需要鲁迅怒其不争的关怀。社会是类似的愚昧,时代是相仿的彷徨。

《彷徨》读后感15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那么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表达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吕韦甫将生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清楚看到两个字:无奈。这种“无奈”充满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不就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间隔。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出自鲁迅之手的《呐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是五四运动事情社会人民的真实写照。“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它提醒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尽管,那个时代离我们很遥远很遥远,但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彷徨》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