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古诗教案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古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古诗教案1一、活动目标
1、体验音乐与古诗词的意境,学习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有节奏地吟诵古诗词,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
2、探索用动作表现音乐内容,愿意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表演。
3、尝试根据古诗情境进行绘画。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让学生了解清明的习俗。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在语言活动中已经会吟诵《清明》这首诗歌,并对清明节有一定的认识。
2、材料准备:《清明》图片,音乐,纸,颜料等
三、活动过程
1、在情境中创编动作,初步用动作表现诗歌《清明》
师:你们知道古诗里描绘的是哪个季节吗?猜猜诗人杜牧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评:古诗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难以领会的,因此我决定用音乐,动作来帮助幼儿更好的体会古诗的含义)
2、按节奏吟诵《清明》
(1)教师朗诵《清明》,同时出示图片,幼儿欣赏。
(评:在第一个环节中大部分使用听觉帮助幼儿理解,而在这个环节中我追加了视觉,运用图片帮助幼儿,更上一层楼。)
(2)教师再次示范朗诵歌词,并以稳定拍的节奏配合拍手,幼儿跟随教师按稳定拍的节奏拍手。
(评:稳定的.节奏帮助幼儿稳,准地熟悉古诗。)
(3)引导幼儿结合稳定拍,进行歌词的朗诵,注意重拍的运用。
(4)教师用动作提示,与幼儿进行歌词的对答,教师说前半句,幼儿对下半句。如,教师说清明时节,幼儿接雨纷纷,以此类推。
(评: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儿重复学习,记住古诗)
(5)幼儿跟着音乐完整地朗诵,吟唱歌词。
3、根据理解绘制图画
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画出他们想象中的《清明》图
(评:这个环节是自主性比较强的,希望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4、交流欣赏
幼儿介绍和欣赏小朋友的图画,加深对《清明》的理解。
四、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清明古诗教案2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使诗中行人的愁苦思绪一下转换为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景中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朗朗上口,有利于积累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掌握运用“欲、魂、借、酒、牧” 5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清明》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前个星期我们放了清明假,那么谁来说说清明假你是怎样过的?
2、你了解清明节吗?
清明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3、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吧!
4、板书课题;
5、了解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尝试去理解古诗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3、教师点小组进行学习汇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4、教师强调:a“欲”的左边是的人要写成捺点。
b “魂”字右边不要忘了“撇折点”。
5、再次朗读古诗,师范读古诗,让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与停顿,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学习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理解词句的意思以及诗人的情感才行,我们先看前两句(出示),你能借助于词语解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吗?
a:指名学生读;
b:解释:纷纷:形容多。“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欲” ——将要,快要。断魂:愁闷凄凉,失魂落魄.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C: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名回答)。
(清明节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凄凉,失魂落魄.)
2、理解诗意后我们再读读这两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诗中行人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仿佛看到了一副清明烟雨图,天下着蒙蒙细雨,有人在路上走着,心情很愁苦……欲断魂)
3、板书:欲断魂——愁苦,想想诗人此时的心情为什么是愁苦的?你有没有孤独一个在冷雨中行走的经历。(师生交流)
4:指导朗读前两句。(前两句宜缓慢沉重,读出诗人凄凉愁苦的心情)是啊,清明的时候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彩浓郁的日子,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给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没有精神,那么诗人会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5、学习古诗最后两句(出示)。
a:指名学生读;
b:解释“借问”:请问,“遥指” ……此处隐藏7358个字……p>
2、现在老师要请幼儿看一副图片,你在图片都看到了什么呢?(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上怎么了?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总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古时候啊,有一位叫做杜牧的诗人啊,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好不好?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参考资料: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活动反思:
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
清明古诗教案13教材分析:
《清明》是四年级单元练习中的诗,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古诗停留在简单的背诵、知大意阶段,对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很难走进去,对古诗学习兴趣不浓。
设计理念:
就是通过《清明》教学,使小学生具有不断学习古诗的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使自身的语文能力不断地提升,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
诵读、想画面 体悟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
2、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通过对诗歌趣改的感知,使学生了解习作表达的不同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清明刚过,清明节假期里你做了些什么?
2、学生谈话。 了解清明的习俗:踏青、扫墓以及清明的气候特点。《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3、清明也是一个节气。
二、初诵古诗,学方法。
1、过渡: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歌记下了他在清明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提生试诵。
2、了解学习古诗的途径方法。
三、诵读想象,品诗境。
1、古代人读诗都是要吟的,我们不会,不妨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诗人拉长语调来读。
2、朗读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想象画面。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雨纷纷”,在此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
3、朗读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象画面。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4、连起来将第一个诗句吟诵一遍。探究: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吧?理解: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5、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情景交融。“雨纷纷”“欲断魂”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含蓄,如果以后某一刻,你的心绪也是如此的纷乱,你也可以写下——细雨纷飞。
6、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
7、自学最后两句: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8、汇报交流:学生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两人演出画面)找出两个动词:“问、指。”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杏花村”: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9、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四、资料补充,知作者。
杜牧(803一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五、感知变体,生诗情。
1.出示诗歌的变体。学生读感受。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更精简的是:“清明雨,断魂人,寻酒家,杏花村。”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2、清代才子纪晓岚改为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人把此诗改为六言:“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标点稍变,竟成一首绝妙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学生试改编一个。
3、小结:这种种形式都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下一个端午节、儿童欢喜和悲伤的每一天,都可以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形式记录下来。
六、总结全文,入诗境。
年年清明,也许在下一个清明节里,在纷纷的细雨中,说不定你们会轻轻的吟诵起来。齐诵《清明》。